搜了下這些西遊經典作品,“驚悉”《大鬧天宮》竟然是1961年制作的,我們曾經擁有一批多麼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啊……


就說《西遊記》吧,原著其實神佛志怪的内容偏多,作者想傳達的也有佛教、道教思想,但這些内容大衆接受起來很難,于是當年的動畫和電視劇制作者們進行了合理化改編,這才讓《西遊記》成為一個國民級IP。

沒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對《西遊記》的印象是來自于這些改編作品。它們最成功之處都在于,選取了原著中角色最鮮明的特點,讓孫悟空這個角色成為國民偶像。

1961年,新中國成立才不過十二載,于是《大鬧天宮》故事的重點就是推翻黑暗的天庭,孫悟空的特點就是神通廣大和具有抗争精神。這部作品在美術、制作方面有多強豆瓣有很多專業人士講過了,但我對它最深的印象就是,從此我知道“孫悟空”可以打敗天庭。

吳承恩是否想通過孫悟空來表現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呢?我不知道,對原著的解讀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從這部作品開始,神通廣大、不畏強權的孫悟空成為後續所有作品中這個角色的基調。

到了1986年的《西遊記》電視劇,孫悟空的角色特點就更豐滿。這部劇的趣味性主要來自降妖除魔鬥智鬥勇,思想性就主要來自孫悟空和唐僧這兩個角色。
鬧天宮之前的劇情,孫悟空仍然神通廣大、不畏強權;取經路上的劇情,他更是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忠心耿耿、有情有義、嫉惡如仇、懲惡揚善。而唐僧最突出的特點則是意志堅定、慈悲心腸。當然慈悲心腸被利用的劇情(最典型的就是三打白骨精)讓人對他心生反感,但大多數時候還是佩服他以肉體凡胎踏上取經之路。并且他的付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普渡衆生,這就更讓人欽佩。

這部劇立起了這兩個角色,也給他們之間加了不少原著中沒有的溫情。在寫好了角色特點之後,再寫他們之間的感情就很容易了。孫悟空佩服唐僧的意志堅定,唐僧也稱歎自己大徒弟的能力和忠誠。這種深厚感情也非常打動人。我敢說當年看《三打白骨精》這集,沒幾個小朋友能不哭的。

1999年央視的《西遊記》動畫版很好地繼承了前面幾個作品的角色特點。我至今認為這部動畫的神級片頭曲是所有西遊主題歌曲中最酣暢淋漓的一首。
“緊箍咒再念沒改變俺老孫的本色”“抖一抖威風山崩地也裂”“你的美名萬人傳,你的故事千家說”“金箍棒啊永閃爍,掃清天下濁”——不畏強權、嫉惡如仇、懲惡揚善,“猴哥”就是中國人的超級英雄。

從這些作品往後,不管是什麼樣的西遊記改編作品,孫悟空必須是神通廣大、不畏強權、匡扶正義的,唐僧必須是意志堅定、抵得住誘惑的。哪怕是《大話西遊》這種魔改作品,這兩個角色的特點都不能改不能丢,否則觀衆就不承認你這是“西遊記”。再往後的《大聖歸來》之所以獲得肯定,原因之一就是孫悟空的“魂”沒有丢。

吳承恩的原著有很多種解讀,作者想傳達的思想也許有很多。上世紀那些優秀的文藝工作者選取了其中最能獲得共鳴的思想精華,圍繞其進行創作,才讓這個IP有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