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但是我和我的國慶假期,這一“分割”就是一年…
國慶已經過去,刷屏的除了七十周年大閱兵,緊随其後的就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它的預告片就緊緊抓住了我的眼球,所以上映時特意約了有時間的朋友一起去看。
眼鏡落在了公司,無奈買了第三排的座位。o(╥﹏╥)o
雖然不影響觀看,但總覺得沒看清楚很多細節,所以以下是一個普通觀衆的模糊觀後感。
影片由七個故事組成,時長限制,就要求導演在極短時間内講完一個邏輯完整的故事。
命題作文就要求在緊扣主題的前提下,在時限内交待完背景、人物、事件、轉折、高潮、結局的同時,寫出亮點。
個人排名
《前夜》>《奪冠》>《北京你好》>《護航》=《回歸》=《相遇》>《白晝流星》
以下是涉及輕微劇透的個人看法,看官請酌情觀看。
《前夜》是影片的第一個故事。管虎利落凜冽的風格和黃渤百搭式的演技,把開國大典升旗這個故事講述的很成功。

影片的标題也富有深意,“前夜”孕育着希望,但也蟄伏着危機,天明是新中國誕生的日子,但這之前卻面臨着,國旗制作,尋找材料,焊接阻斷裝置…等接二連三的困難。
國旗升起遇到困境與新中國在炮火和磨難中成長其實有契合之處,軍民攜手将這件事情完成,中途還有廣大的人民群衆的支持。
還有一個細節,北大的樂隊出了号子手,清華就來了個教授…真真是和民族命運牢牢捆綁在一起的文化符号,缺一不可。
字幕式的報時有些警匪片和科技片的感覺,強行營造出緊湊感讓節奏瑣碎。但是黃渤的台詞很棒
《相遇》是一部顯得有一些格格不入的作品.

背景放在中國科研發展的60年代,有很多角度展開,但導演還是選擇在自己賴以成名的愛情題材上大做文章。
科研道路之艱難,民族英雄之隐忍偉大、全在開場短短幾個鏡頭一筆帶過,過程在公交車上被主人公一字一句講出來,再憑着報紙和電視報道告訴人們結局。
張譯和任素汐的演技,公交車上的長鏡頭,車窗背後的60年代貼标語等年代特色有過一點細節刻畫,算是整個故事最出彩的地方了。
我在想,如果故事改成告别,公交車上的戲改成告别時的對白,不僅讓人看出科研之奉獻,更能凸顯愛情之絕美,會不會有淚點呢。
(導演:來來來,你來拍)
《奪冠》是一部兒童視角的徐峥式喜劇,以幽默的風格講述一個體壇盛事,他确實是極佳人選。

電影的色調都是暖色調,背景也定在了1984年的上海胡同巷。
徐峥是上海人,女排奪冠那年他八歲,和冬冬大小相差無幾。
他把對女排的熱愛和對童年的回憶都放在那個千人千面的胡同巷子裡面,上海話、小閣樓、天線電視、磁帶、收音機…這些帶着年代特色的物件很容易就将觀衆們帶回那個年代。
故事的沖突在小美離開和女排賽點的時候引來了高潮,冬冬披着床單高舉着天線一躍騰飛,滿足了徐峥小時候天天做的大俠英雄夢。
而女排姑娘們在黑白電視的遠洋彼岸,也成了體壇上的英雄。
冬冬小美在女排奪冠的時候分别,又在女排再度奪冠的時候重逢,整個故事的完整度也在這種機緣巧合中畫上句号。
長大後的冬冬居然成了吳京,小冬冬委屈極了哭着喊出那句“我們家的天線太爛了”讓整個影院爆發出第一陣大爆笑。《奪冠》的意義,遠不止冠軍。小冬冬的表演很出彩。
《回歸》。至此,我們90後這一代終于和這部影片有了交集。

寫在書上、譜成曲子、拍成電影的香港回歸,算是我們出生以來與祖國共同經曆的一件大事。
全片的走向在于一塊走時精準的表,機械表年代,人們對于時間的概念全部取決于一個信得過的修表師傅。
從一分一秒的縫隙中見證香港154年的冗長曆史,這種大小對比讓回歸有着不可言說的隆重感。
導演想以命運和香港回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内地人視角看回歸,所以強加出來的男女主人公回憶看起來略顯突兀。
全片關于回歸的全貌隻用了滿城煙花來展現,缺少感染力。
但是中方代表那句“零分零秒升起中國國旗,這是我們的底線;這一秒對于你們來說是結束,可對于我們,是開始”
這表明中國對于回歸的執念以及國際談判中終于有了自己不容撼動的立場。
升旗手與曆史影像高度還原,國歌響起的一瞬間中方代表紅了眼眶,我也是。
《北京你好》。這是電影的先導預告片,在電影還沒開始前期宣傳的時候,我看到的第一個預告片便是這個。

我印象很深,08年奧運會的開幕式是在廣場旁邊銀行外的LED屏幕上看的。
那一年印象很深的事情有很多,甯浩選擇把汶川地震和開幕式放在小孩和老大爺這個年齡跨度身上。
“于苦難中尋找希望”那是08年的基調,也是中國風風雨雨千年曆程的基調。
葛大爺一人兒就把全劇撐起來了,其中胡同追逐那場戲讓人有種當時看《瘋狂的石頭》的感覺,生怕角落裡跳出幾個同樣講着四川方言的大漢堵住小孩兒,再圍繞這個門票展開一場黑色喜劇。
讓人笑着笑着笑出眼淚,又在眼淚剛要鑽出眼眶的時候讓你笑的臉疼。
我甚至看到了甯浩拖個腮幫盯着屏幕一臉“逗你玩兒”式的賤笑了。
奧運會和汶川是全國民的記憶,葛大爺也是集各個年齡層次寵愛于一身的國寶級演員。
北京你好唯一不好的是,沒聽到正宗的《北京歡迎您》
《護航》。最年輕的導演負責最銳氣的故事。

雷佳音和宋佳餐桌上的戲份舒緩了節奏,兒女之情和國家大事的抉擇,看出責任和使命感。
但是故事卻實在是沒有出彩的地方,唯一值得大費筆墨描寫的空中故障,僅被幾句話和一個通話就講述完了。
這讓标題的護航就變得空洞如口号,甚至有一種為了扣題而扣題的嫌疑。
用兩三個鏡頭想塑造一個從小便性格剛強的女飛行員,結果倒像是刻畫出一個刻意逞強的假小子以及一個問題家長。
可能是因為藥神的影響力,以及老中青三代的考慮選擇導演和這個年輕一些的題材。戰機和飛行員很帥!!!
《白晝流星》。全網公認的最差。

這感覺就像是全班回回月考的前幾名,突然在期末考試中變成了最後一名,交了張最差的答卷。
白晝流星的槽點太多,一時不知道從哪裡講起。
選擇用一句寓言“當人們在白天看到星星的時候,這片土地才會富裕起來”強行點題;
大量的旁白讓人誤以為在看紀錄片;
扶貧辦退休主任最後當起了教育問題兒童的老先生;
載人飛船降落點兩個不明身份的人騎着馬就進去了;
現場封鎖卻能輕易接觸航天英雄,尤其是那種薪火相傳式的舉起航天員,以及語重心長的一句“小夥子好樣的”,讓我尴尬地倒吸一口涼氣…
為了可以營造一個倒下去,兩個站起來這種傳承,卻忽略了故事最基本的邏輯性。
看完全片你會發現,把兩個孩子去掉,這個故事好像說的通了…
這個不入流的影評斷斷續續敲了三天,發出去的時候,觀影熱潮已經過去,偏偏另一股浪潮被激起。NBA莫雷和肖華的發言聲明,已經讓NBA在中國的市場大門暫時關上了。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感覺今年的國慶氛圍那麼濃烈?好像過年一般。
底下有人說,因為最早接觸愛國教育的那一批孩子們已經長大了,成了發聲的中堅力量,他們深知祖國的隐忍與偉大,也知曉統一與穩定的不易,在合适的時機與地點,他們定會高舉國旗唱國歌。
主旋律電影市場逐漸變成一種電影類别,相信它會越來越好,也信祖國會越來越好。
掉下好幾次淚才知道,我對這個熱土愛的深沉,我也從沒想過,會和她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