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认理解为“双刃剑”。
我觉得所有所谓的缺点反而让剧情极大的做到了普通观影者观感的友好,就像剧本杀最后再来个复盘,起到了极强的普适性,我觉得放在中国是成功的。

我并不觉得模仿《禁闭岛》或是参照《致命ID》就是最好的,没有宏大的精神世界,与世隔绝的医院仓库同样赋予了密室感,没有主人格的大篇幅塑造很大程度上也不会让现实和虚拟混乱,从而打断剧情的推进速率,或是让情节变得很杂乱无章。

至少还有喜剧成分就说明导演编剧也没刻意想去营造那种悬疑惊悚的氛围,多重人格也没有人格上的尖锐的对立。

所有的事物包括药的配比,仓库的选址,医院的治疗方案,每次争吵后的溺水,安息的思想活动反射作用到所谓的现实,其实很多东西都不能说是细节了,基本就是慢慢完完全全明明白白交代给观众了,从一份药就可以看出只有一个疯子,逆命题就是安息和7个他臆想出来的人格,院长从出现在精神世界里就说明了他就是第8个人格了,这么看彩蛋反而在侮辱智了。这样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剧情推进至少保证了叙事的连续,并不会出现什么严重的逻辑bug,过程中也不会带有太多疑问。

如果都按有些人自以为的那种方式去诠释《你好,疯子!》,这这还是它吗,人言所谓的神作我也都接触过我感觉很棒,但是明显本片想要的效果和发展就是不一样的啊,要是全按一样去演绎,又会有人说“致敬”(讽刺)或是抄袭,这至少是我们所见的一次全新且勇敢的尝试不是吗?

不是所以观众都有电影储备去消化一部新片。也不是所有人都想作为一个观察者自觉聪明地刨根问底一个真相背后的真相,不耻或是出戏的娱乐化设置不也是大势所趋吗?这不值得反思社会思想的泛娱乐化吗,要是拍成中国版致命ID就叫好叫座吗?只是满足了一帮因为有一些知识储备,同时不觉自己有优越感的观众的虚荣心罢了,同时另一方面更加稳固他们心中的成见,此后每一次作为谈资去批评时一次次的加深,早就忘却了初心。

当然,我也觉得如果通过主人格去塑造其他附属人格可能更能深挖人性,可能接触更深层次的东西,可能我学新闻,我也会想着本着真实就一直挖下去,越是尖锐的刀越能划开更多表象不存在的东西。

附属人格的塑造也全靠长篇的台词去堆叠塑造性格,直接的交集和对立毫无逻辑,也没有什么事件或细节去塑造附属人格,固然失去了很多开放性的走向和多元的发展。很明显这些脸谱化,职业便签化的附属人格可以更加放大,他们也强大到可以单个诠释,毫无心理活动斗争描写,主人格游离,让角色很稍显僵硬,也没有带来很强的沉浸式代入感,主人格像个观察者,我们也像那个闪着红灯的监视器,很多情节会显得无趣一些。我也不觉得那些唱歌跳舞是黑色幽默,这并不是褒贬,就觉得有几个便签不太合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