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國大選日。

在此之前,包括“美隊”克裡斯·埃文斯、Lady gaga等名人,都曾花式呼籲美國民衆進行投票。

...

...

作為局外人,我們旁觀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政治角逐進入終局,前段時間的辯論交鋒、輪流出牌還曆曆在目。

在這時,一部辛辣犀利、黑色幽默的美國政治片,顯得格外應景——

搖尾狗

Wag the dog

導演: 巴瑞·萊文森

編劇: 希拉裡·亨金 / 大衛·馬梅 / Larry Beinhart

主演: 達斯汀·霍夫曼 / 羅伯特·德尼羅 / 安·海切 / 丹尼斯·利瑞 / 威利·納爾遜

上映日期: 1997-12-17(美國)

片長: 97分鐘

...

影片改編自Larry Beinhart的小說《American Hero》,一舉赢得1998年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并榮獲1998年第70屆最佳改編劇本在内的7次提名。

其中,達斯汀·霍夫曼憑借此片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片中的政治隐喻極盡誇張,卻很難否認,它與今天的現實仍有某種巧妙的重合——

狗為什麼要搖尾巴?因為狗比它的尾巴聰明。 如果尾巴比狗更聰明, 尾巴就要搖狗了。

美國華盛頓特區,新一輪總統大選前兩周。

...

謀求連任的原總統陷入一樁聳人聽聞的騷擾未成年少女的事件。

偏偏在這切要關頭,醜聞被女方披露曝光。

...

媒體一旦大肆炒作,必定鬧得沸沸揚揚,總統成功連任的機會轉瞬間急轉直下。

為了平息這場風波,當時身在中國訪問的總統緊急召來了老謀深算的政治顧問——康拉德·布瑞恩(羅伯特·德尼羅 飾)。

...

善于操縱公衆輿論導向的布裡恩,在緊要關頭很快獻出一條“妙計”。

為了轉移公衆對性騷擾事件的注意力,布瑞恩憑空捏造出一場子虛烏有的愛國戰争——阿爾巴尼亞戰争。

...

可行嗎?

布瑞恩讓總統助理威妮弗裡德·艾姆斯(安·海切飾)向媒體放出風聲,否認美國正在部署B3轟炸機,果然引得記者們咬了鈎。

随後,為了讓這場虛構出來的戰争真實可信,布瑞恩又專程拜訪了大名鼎鼎的好萊塢著名制片人斯坦利·莫斯(達斯汀·霍夫曼 飾)。

...

布瑞恩說,人們記住的隻是戰争的标語、圖像、錄影,而不是戰争本身。

滿身都是汽油的赤裸女孩代表勝利的V型手勢5個陸戰成員在折缽山樹立國旗人們記得50年前的這幅畫,卻忘了戰争本身海灣戰争,智能炸彈從煙囪裡掉下來一段關于炸彈的錄像 莫斯先生這就是美國人民所相信的戰争

...

因此,總統競選、戰争宣傳,“這就是演藝界的事情”。

金錢傍身的莫斯恰好不滿制片人工作缺少聲譽、不受重視,立即興沖沖地投入了戰争劇本的“創作”。

他将劇本第一幕,設定在加拿大與美國的邊境:

阿爾巴尼亞的恐怖分子在加拿大放置了一個手提箱式炸彈,并企圖将其帶入美國。

...

布瑞恩與莫斯強強聯手,借助來自白宮的大筆資金,開始着手制作一盤名為《飽受戰争蹂躏的阿爾巴尼亞》的影帶。

他們請來本土演員飾演戰争下的的阿爾巴尼亞難民,精心設計惹人眼球、容易煽情的畫面:

在先進數字攝影技術的加持下,攝影棚裡抱着薯片縮頭縮腦的女演員,一鍵變成了抱着貓咪跑出恐怖分子轟炸廢墟、無辜而脆弱的阿爾巴尼亞少女。

...

還安排總統的班機在雨中降落,聘請小演員說着阿爾巴尼亞語、拿着“第一捆稻穗”向總統道謝,賺取觀衆的淚水。

在他們“天衣無縫”的導演之下,公衆果然信以為真,倍加關注。

另一位總統競選者、參議員尼爾等人對總統性侵醜聞的質疑,在阿爾巴尼亞的輿論浪潮下,竟沒有激起任何水花。

同時,配合影帶的愛國歌曲也在緊鑼密鼓的制作中,衆星雲集,歌頌民主、自由和美國夢。

...

然而,這場無中生有的戰争,當然不可能騙過所有人。

當各大媒體紛紛炒作這場危機、阿爾巴尼亞政府艱難申辯時,中央情報局調查員查爾斯·揚(威廉姆·H·梅西 飾)幾經周折,終于查出阿爾巴尼亞并未發生戰争,也沒有所謂的“恐怖分子”。

于是,中情局出面幹涉了布裡恩的行動,并在電視節目中公開宣布“阿爾巴尼亞戰争”已經結束。

...

投票日日趨臨近,在布瑞恩的壓力下,莫斯又突發奇想編造出另一場鬧劇:

宣稱一名勇敢的美國士兵在前線遭到恐怖分子俘虜,滞留阿爾巴尼亞。

...

他們為這名士兵起名“舒曼”,綽号“舊鞋”,為利益相關者的鞋子生意鋪路。

莫斯為總統撰寫了極盡煽情的草稿,别出心裁地設計舒曼被俘的照片,衣服上的破洞以摩斯電碼形式傳遞出一條信息——

“勇氣,媽媽”。

...

舒曼很快被新聞界吹捧成傳奇英雄,現總統的選民支持率也逆風翻盤,在阿爾巴尼亞危機和英雄舒曼的“助力”之下,一路飙升到86%。

為了讓舒曼在大選前日再度吸引公衆的關注,布瑞恩和莫斯決定演出一場“英雄回國”的戲碼。

沒想到,白宮為此挑選的“英雄舒曼”,竟然是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

...

更糟的是,載着“英雄”的直升機在飛往華盛頓的途中不幸失事,那名因強奸修女而入獄的罪犯也在落地之後,對當地女孩再動邪念。

砰砰兩聲過後,這位國家“英雄”宣告死于女孩的壯漢父親槍下。

...

眼看英雄回鄉的戲碼山窮水盡,莫斯卻又靈機一動,順水推舟,導演了一幕隆重的葬禮。

看到美國國旗蓋在“舒曼”的棺木上,被面容肅穆、氣度威嚴的美國兵士們擁簇着獻禮和悼念,莫斯因這異乎尋常的“創作”備感興奮慨歎道:

這完全是一個騙局卻又100%的真實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因為它是這麼的真實

...

但就在這時,莫斯卻聽到電視機裡傳來了大選評論人們的對話:

總統在今天選舉中的成功 89%的支持率并不是由于某些如今已在掌控下的事情有些人說 是競選宣傳幫他取勝廣告,廣告,廣告,廣告,廣告……總統隻是個商品

...

原來,他最偉大的“作品”永遠無法公開于世,人們反倒要将總統連任的成功歸功于他最鄙視的、“電影學院的白癡”搞出來的競選廣告!

莫斯感到荒謬、憤怒,他決定告訴美國人民真相。

為此,布瑞恩嚴厲警告他閉緊嘴巴。

但多年擔任制片人工作、受夠當“無名英雄”的莫斯并沒有接受,甯願不計後果也要争得自己應得的榮譽。

...

布瑞恩目送莫斯離開,若有所思。

飄揚的美國國旗倒映在布瑞恩面前的窗玻璃上,為這位幕後操縱者的臉孔染上底色。

...

總統團隊不會允許洩密的可能性存在。

幾天後,莫斯心髒病發作身亡的消息從好萊塢傳出,死得莫名其妙。

他在大選之前所做的一切,也依照“計劃”成為了永遠沉默的秘密。

...

然而,即便莫斯已死,他生前打造的那場 “阿爾巴尼亞危機“仍在不停地制造着新聞。

有一群自稱是“阿爾巴尼亞聯合軍”的人
宣稱對不久前發生的爆炸事件負責爆炸事件發生在阿爾巴尼亞卡羅總統為對此作出評論但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威廉·斯考特将軍
表示我們必将派出戰鬥機和軍隊
去完成他們的任務

...

隻是不知道,這次興起的是新的一輪政治作秀;

還是當初莫須有的反恐行動催生出了真正的恐怖主義,讓一切無法回頭。

...

按照故事中賦予的意涵,片名“搖尾狗”(Wag the Dog)更準确的翻譯,其實應當是“尾搖狗”。

當總統大選成為選舉故事的宏偉秀場,布瑞恩與莫斯精心炮制騙局,用口号、畫面、意象和音樂将選情一手扭轉。

隐藏在輿論海洋之下的掌舵手,隻需讓一浪被更大的一浪淹沒,便能搖擺國民。

...

傳播學理論曾化用過柏拉圖的“洞穴之喻”,認為我們就像山洞裡背對光源、面朝洞壁的囚徒,看到的不過是事實的影子。

影子和其産生的物體到底有多大相似,取決于光線,于是越是大衆的傳播,真相就越不重要——

因為,光線掌握在誰手裡,輿論就掌握在誰手裡。

警惕,勿讓“尾巴”輕易搖動了“狗”。

...

*本文作者:溫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