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踏血尋梅》在普通觀衆眼中是一部充滿援交、碎屍、兇殺的港産片,直到在2015至2016年獲得大量電影獎項之後,它卻變成了一部社會問題展開呈現與讨論的文藝電影,金像獎為影片賦予了某種華麗的铠甲,也可以說是一種合法觀賞性,令影片真正的内涵得以被部份能看懂的大衆看到和認知。

實際上,本片當年拿到了香港電影評論協會的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三項大獎。當年的台灣金馬獎它也有八項提名,但最終大熱倒爐僅獲得男配角。但在許多華人影評人心目中,它就是2015年至今最好的港片。

《踏血尋梅》到底好在哪裡?

這部電影獲得影評人一緻贊許的原因在于:影片真正的主角,是????????香港。

本片劇本改編自轟動一時的王嘉梅命案。2008年,16歲的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親改嫁而移居香港。本來成績不錯的她因與繼父不和,離家辍學“援交”賣淫,卻遇上變态嫖客。最終,她被殺害後遭殘忍肢解,港媒還語調聳動地報道過“其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檔出售”。

内地觀衆至今無緣得見此片,主要原因是尺度太大。正因為本片的大尺度,幾乎所有的分析文章,都将“援交、碎屍和兇殺”放在文章的标題中,仿佛獵奇就是《踏血尋梅》橫掃金像獎和金馬獎的關鍵密碼。可實際上,援交、碎屍和兇殺和電影得獎本身并沒半毛錢關系。

無論影片充斥着多少港式偵緝、血腥暴力、色情獵奇的商業元素,它的本質都是有關一個在香港這座寂寞都市裡,一些人齃交集,夢想、幻滅、絕望、愛戀、迷失,上演各自悲喜交加的香港故事。

香港似乎很少有這種将盡皆過火盡皆癫狂的港式風格與文藝片嫁接的電影類型,《踏血尋梅》補上了這個短闆,也因此顯得特别。也許正因為這種稀缺,它有些被過譽了,可是在今天的香港影壇,似乎又隻有它當的起這份過譽。

不知這是《踏血尋梅》的孤獨,還是香港電影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