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亞洲你不能錯過的校園青春大 IP 是《流星花園》,那歐洲就絕不能不提《SKAM》(中文譯名:羞恥)。


...


從挪威原版開始,一股“ SKAM 熱”幾乎燒遍整個歐洲。

西班牙、意大利、法國、荷蘭……不少國家都翻拍了本國的《SKAM》。

...


《SKAM》最初是挪威廣播公司旗下 NRK P3 拍攝的一部針對全國青少年的教育片。

《SKAM》每一季都是一個有獨立主線的故事,以不同高中生為主角,探讨青少年生活中的各種困局。

從個體層面的精神孤獨、性别取向、自我認知、心理疾病、家庭關系,再到社會層面的宗教信仰、網絡暴力、校園欺淩、難民危機等成長和倫理問題,《SKAM》以一群青少年的故事,囊括了許多值得思考的主題。

...


和以往的電視劇放送方式不同,《SKAM》采取了相當有趣的平行宇宙方式。

故事按照當地時間以片段的形式掉落,角色們的互動在官網上也實時更新,給人一種劇中的故事正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錯覺。


...


每到周五,這些片段會被整合起來形成一集,10集形成一季,故事會在第四季走進尾聲。

作為一個“現象級”的電視劇,《SKAM》的原著劇本已經被收藏進了挪威國家級博物館,在荷蘭、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以及比利時共七個國家進行了翻拍。

其中法版第三季真的令人非常驚喜,這一“真香”版本與經典原版相比毫不遜色,自播出之日到現在,在豆瓣已經拿到了9.3的高分。


...

法版第三季的劇情照例圍繞着一對同性戀人展開,這是屬于深櫃少年和躁郁症患者的故事。

...


正在讀高二的 Lucas 被又帥又撩的轉校生 Eliott 吸引。


...


他們一個習慣躲在黑暗的櫃子裡,一個被束縛在自己躁郁的精神世界。

從模糊的小心試探,到朦胧的暧昧相處,兩個人兜兜轉轉,在同性的愛戀之間茫然輾轉。


...


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但是導演已經不是那個導演,這位法國導演名叫大衛·霍雷格,人送外号“王大衛”,别稱“王大刀”。


...


他充分發揚了法蘭西的浪漫主義精神,把一部青春教育片拍得跌宕起伏,糖中藏刀,刀口抹糖。雖然是翻拍,但是有着完全不同于原版的強烈風格。

無論是甜還是虐,王大衛都做得幹脆利索,毫不手軟,因此在法版《SKAM》評論區裡能看到好多“大衛殺我”,“我死了”之類甜蜜又痛苦的土撥鼠尖叫。

在這一版 Elu(Eliott&Lucas)的故事裡,可以明顯感受到人物之間的沖突更激烈,每個人的性格和情緒也更有棱角。

在這個基礎上,劇情看起來就不那麼陽光,而是沾染了不少灰暗的色彩。


...


劇中有一處改動引起了較大争議:原版中男主角 Isak 向最好的朋友出櫃,對方的反應很溫和,自然地接受了 Isak 的性向。

然而,在“王大刀”的鏡頭下,面對 Lucas 的坦白,好友的反應是令人吃驚的冷漠,在撂下一句“需要想想”之後就徑直離開。

雖然在後面誤會解開,好友并不是恐同,但是在這個片段中,Lucas 所經曆的那種出櫃的不安,隐秘的期待和失去朋友的恐懼集中爆發了出來。


...


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故事情節隻停留在這一刻,而沒有後面的反轉。

不過,整部劇看下來,盡管底色是憂郁濕潤的藍色,透露出些許悲觀的情緒,但内裡還是混合着溫暖清透的黃色。

藍色是大雨裡的黑色隧道,黃色是手電筒裡微弱的光,這兩種顔色形成了它的基調。


...


在法版的故事中,Eliott 曾經有一個夭折的電影項目,叫做“北極星”。

這個電影取景自他的秘密基地,那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廢棄隧道。

故事講的,是一個怕黑的英雄,拯救了隧道裡怕光的孤單生命。

這個關于光救贖黑暗的隐喻貫穿了整部劇。

故事涉及到三個角色,英雄和在隧道裡生活着的兩個生命,一個是男孩,另一個也許是男孩,也許是女孩,或者是别的什麼生物。

這個男孩是 Eliott 自己,而另一個生命,後來他知道了,那也是一個男孩,名字叫做 Lucas。這是一個相互救贖的故事,沒有第三個人,兩個待在黑暗裡的人,互相成為了對方的英雄。


...


第一次的救贖,是在隧道外,兩個人站在大雨裡互表心意,Eliott 化身為英雄把 Lucas 從黑暗的櫃子裡一步一步帶出來。

第二次救贖是 Lucas 在隧道裡找到了躁郁症抑郁狀态病發的 Eliott,将他從黑暗的精神世界裡救了出來。


...


這一精巧又浪漫的設計對應着原作另一位男主 Even 的台詞——

“我救了你,你會來救我嗎?”

看起來有些過分童話式的羅曼蒂克情節,在這對少年的身上卻并沒有什麼違和感,磕磕絆絆的感情因為年輕的勇氣、渴望和沖動變成了一趟奇妙的旅程。

這是獨屬于 Eliott 和 Lucas 的冒險。


...


“神仙選角”把挪威 Evak(Even&Isak)的故事完美帶入了法國的平行宇宙裡。

在這版《SKAM》中,Eliot 在感情上同樣有強勢的“攻擊性”,但他沒有那麼成熟,在狂躁和抑郁的表現上更加極端;而 Lucas 雖然還是懵懂的少年狀态,但他少了些許腼腆,在感情上更加主動。

Eliott 把自己畫成浣熊的樣子,因為他戴着“面具”生活,在他的眼裡 Lucas 是一隻刺猬,用堅硬的刺保護自己的柔軟。

就是這樣的兩個人,産生了奇妙的磁場。


...


眼神戲一直是《SKAM》系列的亮點,法版中兩個更加情緒化的角色,使得眼神對視荷爾蒙激升爆棚,由此産生的化學反應在濃郁深情之外甚至有些讓人臉紅心疼。

但愛情的感覺是不變的,法式的戲劇性張力,使 Elu 的故事有一種略帶瘋狂的吸引力。

...


把目光回歸到教育片這個定位,《SKAM》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有愛人的能力,也有選擇愛的權利。

在這十集的劇情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近和純粹。

我們也發現,原來隻有自己發出聲音,才能給他人一個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契機,

同時,也隻有允許他人發出聲音,才能給自己一個從疏遠的封閉狀态裡走出來的機會。


...


躲在櫃子裡的 Lucas,隐瞞自己病情的 Eliott,還有劇中其他那些不敢把愛說出口的人,羞于表達情感付出行動的人,他們一點一點地成長,一點一點地積攢起勇氣。

主動也好,被迫也好,當他們自己暴露在陽光下的時候就會發現,太陽并非那麼刺眼灼熱。

這部電視劇的名字翻譯過來叫做“羞恥”,它鼓勵我們說出自己的心聲,因為承認真實的自己沒有什麼可“羞恥”的。

相反,那些妥協于無知,把恐懼僞裝成歧視和仇恨的人,他們才應該為自己惡意的行徑感到恥辱與羞愧。


...


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分歧,所有的分歧都是因為我們聽不見那些真實存在的聲音。

科學也好,宗教也好,這個世界對人沒有那麼寬容,甚至有些殘酷,但總有那麼一天,世界會變好的,那些高高揮舞起彩虹旗的人,那些在社交網站揭開傷疤的人,那些勇敢地發出自己聲音的人……

他們都相信,不在過去,也許也不在現在,但是在未來,在未來的某一天——

這個世界會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