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上映前引發大量關注和熱議的《銀河補習班》作為近些年國産電影在教育題材的試水之作,用自己的票房成績和大衆口碑宣告了自己的失敗。

電影中大量近乎打雞血,脫離現實的電影情節,飽受觀衆們的質疑和诟病。然而,依舊有電影的忠實粉絲不以為然,“你說《銀河補習班》千百個不是,那你倒是說說一部合格并且優秀的教育題材電影應該是什麼樣子!”

...

那我們今天就來講一部無論是在國外電影評論網站,還是在國内的豆瓣等平台上常年保持高分的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

同時,通過對這部電影的叙述和讨論,也對逝去的電影主演羅賓威廉姆斯表示深深的悼念。

...

電影的叙事節奏十分舒緩,亦如一首循序漸進,充滿深意的詩歌。

對于習慣了好萊塢科幻大片和動作場面的現代觀衆們而言,看《死亡詩社》這樣的電影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耐心。

當然,我相信絕大多數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觀衆在電影進展到中程的時候就已然完全被吸引到了故事的氛圍之中。

等到電影結尾學生們一個又一個站到桌子上宣示自由與獨立的那一幕,動容的眼淚應該是每一位觀衆對這部老電影最好的評價了吧!

...

在應試教育中不斷成長的我們,或許在很多時候,對身處這樣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之中也充滿了無奈與痛苦,然而殘酷的現實絕然是不會在自己缥缈的幻想中有所改變的。

我們唯有遵照父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的要求在這個體制中不斷被鞭策着前進,不斷滿足他們的意願,才能夠在未來獲得更好的前程。

但《死亡詩社》卻讓我看到了這樣成長起來的我們,内心原來早已經死去了很久,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每天渾渾噩噩的活着。

電影用一群同樣和我們處于青春年少時期的男孩與一個對人生和教育有着特殊感悟的老師,告訴了我們關于成長與明天,關于我們所逝去的一切是多麼的彌足可貴。

...

影片相比今天好萊塢許多商業電影所采用的非線性叙事和多線叙事,采用了十分簡單明了的單線叙事,故事主要的劇情是在一所有着古老曆史和嚴格校規的男校裡,一群對未來充滿了功利色彩和聽憑父願的男孩随着新老師基庭的到來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内心變化,這段青春往事和親身經曆注定将在他們的漫長一生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

雖然故事的結局充滿了悲劇色彩——一個固執己見的父親親手将自己的兒子逼上了自殺,校方卻将學生死亡的責任歸罪于一直倡導學生獨立選擇的基庭老師,成功使剛感悟到基庭老師巨大人格魅力的學生們失去了自己深愛的老師。

但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是這樣的結尾比起阖家歡樂的喜慶更加接近于現實的殘酷和無常,更加直擊我們的内心深處。

...

電影開始,我們看到是一所有着悠久曆史且戒律森嚴的學校裡,一群充滿着青春活力同時又對未來充滿未知迷茫的青少年在仔細聆聽着來自老學究的校長如同念經一般的開學宣講。

雖然我們看到象征着希望的蠟燭在學生們的手中一個接着一個的燃起,但是孩子們忐忑不安,正襟危坐的樣子卻預示着這一切儀式的沉悶,或者說根本不是這些有着長遠未來的孩子們真正所期盼的開學。

...

接着下一幕,在宿舍裡,幾個看似是好友的孩子走進來之後,猛然将宿舍的門關起,香煙的點燃和随意的躺坐交談讓我們看到了這群學生們真正所期盼的開學模樣。

電影一開頭的這兩幅場景切換與對比在一開始就注定了這群孩子與嚴苛學校環境的格格不入,也為後來在基庭老師鼓舞之下,衆人的行動做了鋪墊。

而最具匠心的細節,莫過于電影在校長宣講時,尼爾父母的激動與尼爾自己的不情願一個僅僅隻是長達數秒的特寫鏡頭就把他們的關系與狀态展露無遺。

...

回到現實中的中學生活,在面對學校所舉行的正式儀式之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在扮演着一個所必須扮演的角色。

然而,當這副模樣因為自己回到同齡人之中瞬間褪去,又有多少人能夠覺察到這種習以為常的關系切換實際上便是個體會社會環境所作出既是被動亦是主動的變化和應對。

...

然後就是電影中具有極強象征意蘊的烏鴉,在電影學生們正式上課前一組鏡頭所展現的從遠景到近景的漫天烏鴉在空中盤旋回舞,掀起眼花缭亂的視覺感受。

正像聆聽過老學究校長一番語重心長宣講之後,仍然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充滿了迷茫和困頓的學生們最真實的心理狀态。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緊随其後的場景中,處于仰望視角中的鏡頭裡,一群如同穹頂壁畫中天使和諸神的學生們在為了學習、生活、老師……這些無關緊要的瑣事而喋喋不休的争論。

他們所做的這一切細細深究起來,與其說是青春年少所帶來的旺盛活力,倒不如說是由于恐懼未來和未知,表達自己的身份認同,不斷想要在同伴身上尋找到安慰和支持。

...

基庭老師的第一堂課是将學生們帶到學校的校史牆前,讓他們凝神屏氣注視着牆上那些老照片。

曾經和他們一樣處于青春年少的面孔,最終都逃脫不了自己的宿命,最後都會僵冷、死亡。

或許這些過去的面孔在青春年少之時,也曾和眼前注視着他們的學生們一樣有所追求和渴望,仿佛整個世界都在他們的手中。可他們真的有所成就了嗎?又或者隻是虛度時光之後,才發覺自己一事無成。

“這些男孩現在都已化為塵土了,如果你們仔細傾聽,便能聽見他們在低聲耳語,附耳過去,仔細聽,聽見了嗎?……及時行樂,孩子們,要讓你們的生命超越世間塵俗。”

...

他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告訴眼前這些處于青春懵懂的青年,珍惜當下,勇敢追求自己所期盼的一切,及時行樂,去做最真實的自己。

反觀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現狀,基本上很少會有老師會為了讓學生們感悟人生而放棄自己的講課時間,拖下整個年級的教學進度(除了每個老師見到新學生的第一面)。

那麼這是誰的過錯呢?老師嗎?并不是。學校?也不是。而是整個國家的教育背景事實就是如此,那麼能說國家基于教育現狀而推出的這套應試制度與體系有錯嗎?不,并不能,我們反而要堅定這樣的教育理念和體系制度,因為在目前看來沒有任何一種辦法能夠超越現行制度體系所具有的公平和客觀。

...

所以我要說,電影中基庭老師的做法和思想是正确的,學校與尼爾父母的想法同樣也沒有任何的過錯。可兩者之間就真的水火不容嗎?

處于升學階段的孩子可以為了大好前程而追求成績,可以為了學習而放棄一些無關緊要的活動,但是父母不應該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因為遵循自己的期願而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理想。

...

如果這樣做,那麼即便孩子未來取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父母夢寐以求的學校,學着父母所想要孩子學習的專業,這個對父母百依百順的年輕人注定是一個不快樂也不幸福的社會成員。

鼓勵夢想與獨立思考誠然是正确同時也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但是如果一味地縱容自由和獨立,而否認規則和秩序同樣也是偏激的。

...

基庭老師可以說作為學生們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領袖,實際上在整個電影中一直是保持着克制和遵守的。

他以一系列驚世駭俗而又别具一格的教學方式,在勾起學生們學習激情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時,同樣也是作為整個體制中的一員而存在。

在某種意義上,他實際上是最具悲劇意義的人物,既不被同僚和領導所理解,同時還要忍受着學生行動所需要他付出的代價。

...

當一個學生因為公然與校長頂嘴,而遭遇體罰和開除威脅的時候,是他主動走到學生面前以一番幽默而又睿智的話語使學生明白校規與自由同樣有着其所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電影中那個在一開始就與父母産生矛盾與隔閡的尼爾,在第一節課時就深深被基庭老師的話語所感染。

他凝望的眼神和充滿期盼的舉止,使得他注定會成為基庭無比忠實的追随者和這個帶着同時帶着希望和悲劇結尾故事的殉道者。

是他經不住内心的渴求和願望再三向基庭勇敢發問“究竟什麼是死亡詩社?”

...

同樣也是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在追求自身夢想破滅之後,勇敢選擇了開槍自盡。

他的結局也使得電影後半程都陷入了沉重而又壓抑的基調之中,讓無數觀衆陷入了疑問之中——究竟什麼才是真正正确的?

...

對此,用片尾一群勇敢站到桌子上的學生來回答,最恰當不過。

真正改變世界,有所成就的人們不是那些在危急時刻仍然唯唯諾諾低頭的人們,而是那些不甘于默默無聞,勇敢站到桌子之上以不同視角看待問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