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注重“政治正确”的奧斯卡,偏愛《綠皮書》這類影片是不言自明的,題材優勢自不必多說,單說《為黛西小姐開車》、《觸不可及》的珠玉在前,就足以說明讨巧的題材是成功的一半。

同是備受關注的同期奧斯卡最佳影片候選人中,《黑色黨徒》和《綠皮書》都走了喜劇的路線。相對于憋着憤怒講故事的前者,後者要溫婉、細膩得多,以兩個不同世界的角色,潤物細無聲式的跨種族溫情,令觀衆為之動容。

最終,《綠皮書》勝出,毫無懸念。

...

《綠皮書》是那種不顯山不露水卻能讓你觀感爆棚的電影。脫胎于套路化的公路電影,但紮實的劇本、細膩的講述、輕快的節奏、精湛的演技,以無可挑剔的方式呈現在觀衆面前。

本片的兼具了幽默和感動,成功塑造了豐滿立體的角色,把一段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講得精彩而飽滿,更是恰到好處的控制了節奏、填充了細節,稱得上好萊塢電影工業精準、成熟的标杆之作。

...

雖然,沒把“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大寫加粗的放上,但誰都知道這部片子裡說得是誰。藝術加工的戲說也好,有憑有據的演繹也罷,難辨真假的迷惑性,加上民權運動此起彼伏的曆史背景,讓大多數心存善良的北美觀衆,選擇甯可信其有的心态,這也正中了本片的下懷。

《綠皮書》在特殊的曆史維度下,有聲有色的塑造出一對性格迥異、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共同經曆了不可思議的旅程,讓他們從最初的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和影響,最終,獲得了對方的尊重,創造了一段不可思議的跨種族友誼佳話。

...

作為高高在上的雇主,非裔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學多才、溫文爾雅、衣着得體,強烈的自律意識,事事認真的風格,考究高雅的生活,給人死闆、蠻橫、苛刻的印象,以及不食人間煙火的疏離感。

看起來,他是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物,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然而在他内心中,維護一名藝術家的尊嚴和維護一個黑人的尊嚴,其實是一個無解的矛盾。

這份不被理解、無法釋懷的孤獨感,與其說是被大老粗托尼無意中化解,不如說是他自己在内心中的和解。

...

作為油腔滑調的雇員,意裔白人底層貧民托尼五大三粗、簡單直接、不拘小節,多年的街頭曆練,沒受過多少教育,造就了他典型的社會實用主義人格,形成了粗魯、義氣、奔放的性格。

看起來,托尼不像是什麼好人,是個痞氣十足的狠角色,但從片中可知,他是一個熱愛家庭、心疼妻子的好丈夫、好父親、好兄弟,是一個為生活奔忙、極富人情味的普通人。

他用自己的真心和行動,逐漸理解和接受了謝利,獲得了内心的救贖。

...

本片最大的突破,就在于以普通人的視角,理解、承認并接受歧視的不公與愚昧。

種族抗争的追求是平權,但《綠皮書》并沒有選擇憤怒的高呼“反對歧視”的口号,而是用荒誕卻真實的故事,将矛頭對準了普通人心目中的刻闆印象。

...

片中,謝利博士的種種遭遇,看起來是種族歧視,但在上世紀60年代,人們卻把他當做習慣、傳統甚至骨子裡根深蒂固的“第一反應”。與其說反對歧視是一句口号,不如說是根除思想中被桎梏的觀念。

時至今日,種族隔離從曆史中消失,民權運動也不如當年那般激烈,但在很多人心目中,對于種族、性别、地域的歧視遺存仍在。就像美國普通百姓會拿隐晦的“種族梗”講笑話,中國網友也會帶着“有色眼鏡”拿地域黑開涮。

...

刻闆的印象在撕裂着社會,影響着人們的身心。本片淺嘗辄止的以朋友式的友誼代替種族上的和解,但在現實中,普通美國人心目中的種族印象依然無法撼動,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禍根依然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