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創造出無與倫比的暴力美學時代,推高了港産動作電影在全球的地位,他是真正的電影大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個性張揚的動作電影大師吳宇森與他獨創的電影語言,以詩意化的浪漫主義,展示人性的殘忍與悲憫,改變了觀衆看待動作電影中暴力場景的方式。

《英雄本色》、《縱橫四海》、《喋血雙雄》和《變臉》,人們牢牢的記住了吳宇森的作品,以及他特立獨行的暴力美學電影帝國。

...

這些年,許是年齡和閱曆的增加,吳宇森玩起了“史詩感”,衆星雲集的《赤壁》被拆成了兩部上映,卻反響平平,堪稱史詩的《賽德克·巴萊》兩部曲之後,《太平輪》兩部曲毫無懸念的折戟沉沙,這一切似乎讓吳宇森坐不住了,畢竟他是商業片大導演出身,于是就有了2017年版的《追捕》。

誰都知道翻拍經典是一個吃力不讨好的活兒,但有大師穩穩坐鎮,有“重塑暴力美學”的口口相傳,哪怕是翻拍一代中國人美好回憶的《追捕》也是令人十分期待的。

然而,豆瓣4.5分的評分,1.06億元的累計票房結結實實的給了大師當頭棒喝,也讓沉浸于再創奇迹的觀衆們一下子夢醒了。

其實吳宇森還是那個暴力美學的大師,這部電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然而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看着吳宇森作品的一代人長大了,經受了太多國際級大片的全方位洗禮與刺激,越來越不滿足于套路化的結構和程式化的故事,甚至早已不屑于為了經典場景的符号化重現而激動不已。

...

觀影水準和觀看品味是很玄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但對于大多數觀衆來說,隻要是重複的就都是垃圾。

想要讓觀衆再“倒帶”回去,對着港産電影全盛時期的作品連連點贊,對着吳宇森的暴力美學頂禮膜拜,真的好難。

2017年版電影《追捕》,是一部隻保留了原版片名和人物名字的“新電影”,套用吳宇森的電影語言,這叫做經典的“吳氏雙雄戲”。縱觀吳宇森巅峰時期的大師之作,就能品得出這部電影中“雙雄戲”的純熟老辣。

“雙雄戲”的精妙之處在于性格迥異的兩人,生出了惺惺相惜的默契,在生死一瞬間的動作戲,這其實更“吃”演技。

不過,為了體現國際大片的風範,體現中日韓明星的合作與對撞,2017版的《追捕》啟用了國産硬漢張涵予和直率高傲的福山雅治。片中,張涵予從始至終緊繃着,很硬朗,卻和時而萌化、時而感性的福山雅治總也找不到共鳴。

...

這也不能全怪他們,中日演員對表演的理解本就不同,再加上吳宇森大撒把式的人物塑造,很難讓兩個按自己的道一路走到黑的演員糅合到一起。“雙雄戲”實在勉為其難。

反而是韓國女演員河智苑的表現更出色,自然清新、目的明确、毫不拖泥帶水,讓觀衆一下子眼前一亮。要知道吳宇森以前的作品中,讓人眼前一亮的女性角色算是屈指可數。

...

年輕時,我們有的是時間,聽得懂吳宇森在電影中讓主角們相互拿槍舉着對方之後,說出的一大段富有哲學意味、倫理梗和感情内涵的台詞。于是,慢動作下的舉槍、開槍、中槍,一氣呵成的動作戲背後,是吳宇森個人表達的宣洩與爆發,是浪漫抒情的最佳出口。

然而到了2017年,沒人再去等你說完一大段晦澀、隐喻的台詞,才想起要拼搶,即便是最底層的配角,都知道多說一句話就會被酣暢淋漓的爆頭。

于是,早已習慣了“人狠話不多”的觀衆們,熬不起《追捕》中莫名其妙的個人表達,大家就是奔着槍林彈雨的慢鏡頭去的,舉槍便射,不問緣由。誰還在乎這一槍表達了什麼意思,那一槍代表了什麼情緒。

...

2017年的《追捕》總給人一種背離時代的違和感,再加上邏輯混亂的全新故事,缺乏打磨的細節處理,使得成片的成色堪憂,讓觀衆如坐針氈。

港産片全盛時期過去了,重複過往的輝煌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或許到了這個時候,吳宇森才想明白,他一手締造的時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