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作為一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它前期的許多劇情基本是遵循原著的。而原著中的許多情節又是來源于中世紀的歐洲曆史與英國曆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許多情節都具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和來源。

但是,這并不代表它就是一部反映真實曆史的電視劇。

...

奇幻元素與架空世界的構築,不可避免的在帶來前所未有的觀感同時,也使得電視劇與現實世界存在很大的區别。

因為在現實中,不存在龍這種東西,所以面對無數的明槍暗箭你不可能指望一口龍炎能解決所有的敵人,也不可能用它來震懾敵人,作為自己權力和威嚴的象征。

...

而《三國演義》就不同了,它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曆史小說,許多人物、事件,故事都是有史可依的。

具有《冰與火之歌》所無法具有的真實性,雖然許多事件和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所虛構的,但也是經過漫長歲月和曆史的積澱,口口相傳後,才得以彙集于羅貫中筆下,形成這部流傳至今的曠世巨作。

而且二者的時間跨度和故事事件的豐富程度上完全沒有可比性,冰與火之歌雖然構築了數千年的架空世界曆史,但是集中在《冰與火之歌》中的時間跨度,從第一季到最後一季也不過短短七年時間。而《三國演義》從東漢末年一直到天下歸晉,時間和人物上有很大的跨越和銜接。

...

嚴格來說,兩者是根據不同種類的文學作品改編形成的影視作品,并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依然可以做一定的讨論。

同室操戈的不同演繹

在《權力的遊戲》所有劇集之中,《血色婚禮》應該是最出名,評分也是最高的一集了。

殘酷而血腥的婚禮屠殺場面相信許多觀衆至今依然記憶猶新,經曆了“血色婚禮”的史塔克家族從此覆滅,遼闊的北境從此易手,成為整部《權力的遊戲》電視劇中重大劇情反轉之一。

...

根據馬丁老爺子後來的回憶訪談,“血色婚禮”的情節實際來源于蘇格蘭曆史上的“黑色晚宴”,其中一個勢力較小的家族,邀請另一個同盟家族,在一場宴會上演繹了血與火的單方面屠殺。

這場戲為整部《權力的遊戲》電視劇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現實主義光環,也改變了歐美影視劇不輕易寫死主要角色的傳統,羅柏的死亡估計很多劇迷當時都快看崩潰了,然而卻不得不接受和面對劇情發展的現實……

...

同樣,《三國演義》中的同室操戈一點都不比《權利的遊戲》弱,作為一部取材于曆史的文藝創作與改編,《三國演義》的很多情節不僅源自于曆史,更有對曆史時代傳統和民族價值理念的傳承與弘揚。

像劇中劉表長子劉琦為蔡夫人所迫害,最終不得不選擇自我流放。郁郁不得志的曹植用一首七步詩巧妙的躲過了毒手……

權謀上,在《權力的遊戲》電視劇前期,整體水平和《三國演義》不相上下,而且對于人性善惡的刻畫也比《三國演義》更加客觀和寫實。

...

但是《三國演義》也有着《權力的遊戲》無法比拟的優勢。相比于《權力的遊戲》中,全劇粗犷而缺乏詩意的寫實主義故事表達手法,《三國演義》取材于曆史又在一定程度上虛構了故事情節,用充滿詩意的文學表達方式使曆史脫胎換骨般的給人啟迪和深思,并在人物形象和性格之中添加了歲月積澱下的民族意識與思想内核。

攻城掠地下的刀光血影

《權力的遊戲》中,即便到了後期戰争規模不斷擴大,像黑水河之戰、私生子之戰、君臨決戰也僅僅隻是限于幾萬人的小規模戰争(除了臨冬城異鬼與人類之戰,這場戰争異,異鬼的數量是真的大)。

...

《三國演義》中,動辄數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對戰激烈和傷亡程度是西方人難以想象的。指揮這樣龐大規模的軍隊,《三國演義》的将領指揮作戰和遣兵布将水平顯然是遠高于《權力的遊戲》的。加上東西方武器和戰術的極大不同,作戰能力和水平也大有不同。

...

在《權力的遊戲》中,并沒有一個作戰能力極為突出的将領或者人物,即便殺伐果斷的龍媽與曆經磨難的囧恩,其作戰水平和戰術思想到後期也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問題。

而《三國演義》中,根據真實的曆史改編和作者本人的設想武将英雄人物可以說數不勝數。對有些戰役和戰術的描述雖然受制于時代、曆史的局限,很多地方不盡然是真實的曆史,但是在經過絕妙的構思之下,可謂是字字珠玑,堪稱經典 。

智慧人物形象塑造

在《權力的遊戲》中,關于謀略與暗殺的描寫一直貫穿于整個故事的發展曆程之中,而智力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相比其他奇幻小說(比如托爾金的《魔戒》)來說,要更具有現實性和代表性。

整部書的謀士形象衆多,較為出色的有小指頭、“八爪蜘蛛”瓦裡斯以及小惡魔三個人物。

...

但是《權力的遊戲》中,關于謀略的應用始終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國家實力與政治力量,謀略不可能完全脫離于這些現實力量而單獨發揮作用,所以雖然是一部奇幻作品,但是《權力的遊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段經過重新包裝,組裝而成的中世紀曆史小說。

可以說,喬治·R·R·馬丁用一己之力為美國這個曆史短暫的國家注入了曆史傳說的文化養分與精神内涵,被譽為“美國的托爾金”,也就不足為奇了。

...

而《三國演義》則不同,這段曆經近四代人的曆史故事,依托曆史原型和口口相傳下的不斷演繹,其中的權謀詭計是《權力的遊戲》所無法比拟的。

諸葛亮、魯肅、司馬懿、周瑜、陸遜等一衆才華橫溢、縱橫天下的謀士形象在後世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内涵的代表與象征。經過無數傳說、評書等形式的傳揚,到了《三國演義》中,許多真實的曆史早已在戲劇化的演繹中,化作完美的傳奇。

...

《三國演義》中經常會出現以一人之力,抵百萬大軍的情形,“空城計”、“七擒孟獲”、“舌戰群雄”等典故到了今天已然不僅僅隻是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段影視作品情節,它們深入到了民族文化積澱之中,成為了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養分。

...

如果真要把兩者拿來比較的話,前期應該是不相伯仲的,但是《權力的遊戲》劇集後期的無腦劇情和《三國演義》相比可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了,即便到了《三國演義》後期故事,也是充滿了權謀和争鬥的,而不是像龍媽那樣一條龍燒一城,就能解決所有矛盾。

創作理念上的天差地别

《三國演義》為了表達作者為代表的普通民衆向往和平、憎惡和平的思想,以及作者所處時代下的曆史正統觀念,羅貫中把弱小的蜀漢作為了小說的主角,并突出表現劉備和諸葛亮的賢仁,以及“桃園三結義”下劉關張三人的義氣,并極力塑造出曹操奸雄的人物形象。

...

完美的以人物為載體衍繹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從而使故事雖然大格局下是按照着曆史進程發展的,但是在人物針砭和勢力傾斜上,是用偏向于劉備這一方的叙事視角進行進行叙述的,故事内容也因此帶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與精神内涵。

...

并且在羅貫中的作品中始終從小的勢力到大的國家,乃至天下始終是遵循着樸素的曆史規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來演繹與發展的。

《三國演義》整部書延續了中國古代曆史小說寫作的叙事模式,采用了章回體的表現形式,可以說是章回體發展高潮的巅峰之作。

而《權力的遊戲》雖然人物有善惡,故事有正邪,但是在叙事上馬丁基本是不采用帶有任何感情色彩傾斜的,并且在很多時候往往是邪惡在意想不到之中戰勝虛無缥缈的正義。

...

比如“血色婚禮”、奈德·史塔克的死亡、龍媽後期血腥屠城的人物形象轉變等等,這些情節的設置和大量鋪墊都使作品跳出了傳統文學作品中對人物臉譜化塑造,力求真實的展現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複雜多變的人性與社會本質。

而且,作為好萊塢編劇出身的馬丁老爺子在寫《權力的遊戲》原著時,大膽運用了POV(Point-of-View,即"視點人物寫作手法")。以輪流交換人物第三人稱視點的叙事方式進行描寫,從而推動故事的進展。這樣的叙事模式和表現手法常常背運用于戲劇和電影創作之中。

...

與《三國演義》章回體下,上帝視角下格局通覽,靠情節與人物活動的巧妙搭配與戲劇性效果來取得觀衆的興趣不同。POV的好處是完全沒有上帝視角的讀者,被強烈代入,并且在主觀上受視點人物所造成的信息限制,充分營造懸念,用疑點重重,來吸引觀衆繼續跟随故事。

在創作理念上和叙事模式上,《三國演義》和《權力的遊戲》可以說天差地别,各自有着不同的價值理念與獨特的叙事模式。體現着東西方文明不同的思維模式和現實抉擇。

...

《權力的遊戲》與《三國演義》在權謀與邏輯上,可以進行對比和讨論的點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論述了。

關于《權力的遊戲》電視劇最後一季放飛自我的演繹,在馬丁老爺子還沒有把書出完的情況之下,我們就暫時當作這完全是無腦編劇的傑作,就不拿出來進行比較讨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