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評析的這個電影叫做末代皇帝,它是一部非常經典且影響深遠的曆史傳記片。先說說它的成就,他榮獲第六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攝影獎等九個小金人,可謂是拿獎拿到手軟。相信它也是很多影迷心中無法超越的經典,它得到如此多的獎項是實至名歸,而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已,它更是一個值得品味的藝術品。
首先,它的制作非常的精良。他的服裝、造型、妝容、各種物件、家具都完美的呈現了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态。無論是太監還是皇帝,每一個角色都細緻地從語言行為等各方面反映出了人物的地位差距和複雜的心理。
它極力追求真實。它是唯一一個允許在故宮内部大規模拍攝的影視劇;把中國近代的曆史濃縮在溥儀的一生中,讓我們看遍了一個末代皇帝的浮沉的同時也用另一個視角帶我們了解了當時的曆史。無論是中華民國的成立還是僞滿洲國的建立或者中國抗戰勝利都自然地拍出了對他生活的影響,同時也能使我們看到人民生活的改變。
對于文革時期,他也非常敢拍,曾經的皇帝看到百姓高舉毛主席頭像高喊着毛主席萬歲時,不知他心裡有多麼的複雜。再就是極其諷刺的一幕,負責教化“罪人”且真正懂溥儀的典獄長居然成為了國民革命軍口中的“罪人”,而曾經的皇帝上前理論時卻被推倒在地。
對于一位外國導演來說,能把一位中國皇帝和當時中國的局面理解的如此深入,而他的表達的手法不卑不亢卻又直擊人心,是他的巨大成功也是我們所自慚形穢的。
對于那段時期的曆史,曾經的人緘口不言,現在的人談起也是唏噓,但是現在的我們多了接受的勇氣,我們選擇承認而不是選擇掩飾,記住傷痛我們就不會重蹈覆轍。
影片的畫面和色調選用的非常舒服。畫面有些灰暗,以自然光為主,避免了高對比度,追求色溫的過度,許多場景都是靠光線渲染出一種氛圍和人物心理。
例如溥儀小時候被叫去慈禧寝宮時,面對那樣一個人人敬畏的可怕老妪,畫面詭異又陰暗,沒有言語卻把壓抑和恐荒體現的淋漓盡緻。
對于這部電影不得不提的是它的配樂,無論是片頭曲插曲無不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元素,特别是坂本龍一創作的Rain和 where is Armo還有David Byrne創作的Main Titile Theme三首最令人印象深刻,配樂中可以很明顯地聽出運用了中國的編鐘、琵琶、古筝、二胡、揚琴,又融合了西方的手風琴和小提琴、馬林巴琴、沙錘和一些西洋管弦樂。
這些曲子在片中也是選用的恰到好處,聽到Rian這首歌我就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文繡沖出大門在雨中痛苦和喜悅交加的畫面,聽到where is Armo我就會想到十歲的溥儀追着那輛追不到的轎子在空蕩的皇宮奔跑。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它優秀的配樂,影片與音樂相輔相成,成就了一代佳作也成就了一代名曲。
再就是這部影片的選角十分貼合,而演員的演技又自然且細膩。男主角溥儀,由尊龍飾演。他除了擁有帥氣的外表,更有着一種孤獨又儒雅的氣質。
很多人說,是因為尊龍,他們才理解了原本認為可恨的溥儀。這種說法當然有些誇張,但是也側面反映出他演技的優越。溥儀的最後一個鏡頭,尊龍扮成了一個遲暮的老人,笑着拿出他三歲登基時的蛐蛐籠,說“我是以前的皇帝”,那一刻的笑有驕傲,有無奈,有釋然。沒有用力的表情,沒有僵硬的軀體,可謂收放自如。
對于其它演員,如飾演婉容的陳沖,飾演文繡的邬君梅都是長相标準的古典美人,乍一看不是很驚豔卻溫婉大氣頗有韻味。飾演莊士敦、典獄長、小李子、幼年溥儀以及其它的所有人都演技在線,是他們所有人的敬業付出給我們帶來了良好的觀感。
溥儀也隻是大時代裡一顆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浮萍,看到豆瓣裡有一篇短評寫的很好: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終追不回那昔日輝煌的時代。他反抗太監偷竊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終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噓的命運。他做了一輩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滿洲國在撫順教管所。終于買了張觀光票,在赤色餘晖中蹒跚進入太和殿。須臾一生,隻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還認得他是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