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有兩部超級期待的懸疑電影,一部是《海市蜃樓》,另一部是《調音師》。

其實早在中國大陸定檔前網上就已經有資源,但這次前後腳登陸内地院線,也是值回票價的。隻不過對于後者來說,豆瓣評分已從一月剛出資源時的9.2跌至如今的8.3。雖然是2018印度十佳電影榜首,但是抱歉,這次真的不能給你五星好評!

...
調音師


                                                           這是一條劇透分割線

1

都知道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短片,從原先的14分鐘擴充到如今的139分鐘,其實很考驗導演和編劇的功力,因為原作的内容在本片隻占了不到一半的比重。如果去掉歌舞部分,那就更少了。

為了讓情節更豐滿,電影用了兩條線來交代人物關系。

一條是“盲人”阿卡什和餐廳老闆的女兒蘇菲。

...

徘徊于社會底層的阿卡什,靠着會彈鋼琴的手藝接着一些零工。裝瞎對于他來說,是為了更好地傾聽音樂,專注于藝術。但很快他發現“殘疾”給他帶來太多好處,有人給他介紹工作,可以住500盧比(約等于48 RMB)的廉租房,即使坐在寺廟門口什麼也不做便能得到别人的施舍。“瞎”未必是壞事,你不“瞎”,社會都不會發現你的才能,也不會給你幫助。

因為“瞎”,阿卡什被蘇菲的車撞到,卻也因此得到在蘇菲家餐廳裡彈琴的工作,還順便收獲了愛情。

另一條線則是退圈的前知名演員普拉默和他年輕的妻子西米。無心娛樂圈的普拉默,和想通過普拉默在演藝圈成名的西米,他們的結合可能就是悲劇的開始。

...

因為時常光顧蘇菲家餐廳,普拉默結識了來此彈琴的阿卡什,并邀請他在自己結婚紀念日當天來家裡為妻子彈琴。至此,兩條平行的故事線終于有了交集。

...

比起短片中男主撞見女主人殺夫的偶然性,阿卡什會目睹普拉默的被害現場其實具有一定必然性,畢竟他是普拉默為妻子準備的surprise之一。

黑夜沒有給他黑色的眼睛,但此刻唯有裝瞎才能得以保命。為了平複情緒,阿卡什提出借用洗手間,不過關上洗手間門的那一刻,依舊不能放松警惕。因為,當鏡頭拉開,你會看到廁所的角落還躲着一個拿槍的男人。

...

誰殺了普拉默一目了然,下一秒的劇情回放就交代了阿卡什來之前兇案的發生過程。

伴着阿卡什彈奏的鋼琴曲,這對認定了他是盲人的奸夫淫婦,開始當着他的面處理起了屍體和現場,全程像一出默劇,荒誕至極。而越往下看,你就越發現,全片就是一部鬧劇,帶着點印式黑色幽默。

比如西米突然戴上的幽靈面具,本來應該是吓一跳的設定,卻有種莫名的喜感。又比如看上去兇狠強悍的警察局長,其實是個妻管嚴,而那段廁所的“槍戰”更是讓整個影廳都爆出了嗤嗤的笑聲。

很難說在懸疑電影中插入搞笑元素是好還是壞,因為這笑聲是真的,被導演的反轉設定“騙”到是真的,覺得電影沒有正兒八經懸疑燒腦的感受也是真的。

2

先是目睹了普拉默的被害現場,接着又見證了西米将鄰居老太太推下樓的全過程;想報案,結果發現警察局長就是西米的情夫,那天躲在廁所裡的男人。為了保命,阿卡什隻能繼續當盲人。自己裝的瞎,跪着也要演完,真是好倒黴一男的。

但别忘了,阿卡什面對的敵人,一個是演員,比誰都了解演技;一個是警察,本就看多了僞裝。識破了阿卡什是裝瞎的秘密後,二人對他展開了一次次的追殺。

電影用前一半還原短片内容,在後一部衍生出了阿卡什的反殺經曆。而阿卡什的“真瞎”更是連接前後兩部分的一大反轉。可以說,“真瞎”和反殺情節的設定是電影在原作基礎上的巧妙創新,但接下去的情節,似乎就有點巧合得過了頭。

被西米毒瞎了雙眼,好不容易逃過情夫曼諾拉的追殺,卻發現自己又落入了器官買賣團夥的賊窩,眼睛沒治好還差點被割了雙腎。那一刻,我覺得阿卡什是真慘,慘得如同一個被拐賣到偏遠山區的女大學生,一邊是愚昧的村民,一邊是人犯的魔爪,隻有死路一條。

更巧的是,變成瞎子前的阿卡什居然見過團夥中的一對母子。母親賣彩票,兒子開突突車。加上醫生,這三個利欲熏心的家夥,在阿卡什的謊言中加入了他的反殺計劃。

其實,觀衆從一開始就可以猜到結果,但猜不透的是不斷參與進來的人物,和越加越多的反轉。

電影中最巧妙的設計莫過于首尾的咬合。開篇那段看似和影片無關的獵兔子情節,終于在電影的尾聲得到回應,困擾了120多分鐘的疑惑也終于有了解答。

...

“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一語雙關的“liver”(同時有“肝髒”和“生存者”之意),一下子拉高了全片的調性。

最後一幕阿卡什用拐杖打掉擋路的易拉罐,讓觀衆恍然大悟、細思極恐,絕對算得上是全片的最佳場景,也是區分是否真的看懂本片的分界線。

...

但除此之外,影片中多的是生硬的起承轉合和自以為是的意淫。

原本以為《調音師》會是又一部《誤殺瞞天記》,隻懸疑不歌舞(這在印度電影中太少見)。但開場沒多久就發現,《調音師》到底還是一部沒有脫離了歌舞的典型印度片。然而,印度電影最大的問題不是歌舞,而是劇情上的拖沓。

很多情節的設定除了拉伸片長外,幾乎沒有意義。比如影片中多次穿插出現的老電影片段,如果單純為了緻敬經典,那就是在浪費觀衆的時間。

有人說看《海市蜃樓》看到後面幾乎每分鐘一句“我靠”,其實看《調音師》的時候也會,但兩種“我靠”所包含的意思又完全不同。前者是驚豔于導演把反轉玩得如此6,合情合理又出于意料;後者則是驚訝于反轉如此巧合,生硬中帶點狗血。

3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問這是否是一部成功的翻拍,我覺得電影本身已經脫離了原作所要傳遞出的信息。

原作的高分源于用短短的14min制造了令人驚豔的巧合,并且精于對男主心理活動的刻畫。到了電影版中,盡管導演在某些畫面意象的設置上很用心(如濕婆羅紋身、像肝髒的樹、盲兔、拐杖),但劇情上明顯少了偶然性帶來的精妙感,更多是硬拗出的巧合與牽強。

...

當然,如果抛開“翻拍”這一說法,你會發現導演隻是把原作的故事當成了自己電影的一個引子。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單純用是否成功翻拍來衡量這部電影的好壞。因為看完全片你會發現,懸疑隻是這部電影的一種外在表現方式,導演想要探讨的是關于人性的多面性。

影片中阿卡什的“瞎”可以大緻分為四個階段。起先是出于藝術考慮的“裝瞎”,接着是殘疾帶來的甜頭讓他開始享受這種騙人的方式。盡管膽小怕事,本性還是善良的,不然也不會在錄口供時有過瞬間的内心動搖。

到了第三階段,他成為了真正的瞎子。可是此時他還是眼瞎心不瞎,他設計欺騙西米,卻也在逃亡前懇求她一起去警局自首。

最後,當阿卡什他鄉遇蘇菲講述自己的經曆時,他不僅重操舊業“裝瞎騙同情”,還徹底用謊言把自己美化成了一個充滿人性光芒的善良的人。殊不知,他的良心早在複明前瞎了。

你看,電影海報早就洩露了一切。從善到惡,隻是一線之間、一念之間,人在利益面前太容易改變自己。

貪婪的突突車母子,為了根本就不存在的1000萬,弄得人财兩失;聲稱自己有人性、懂感恩的醫生,卻做着器官買賣的缺德事。

住在阿卡什樓下的小男孩,自己本是窮人、是弱者,卻以欺負更弱的人為樂。當他發現阿卡什裝瞎時,第一反應是偷拍後出賣視頻。在他看到阿卡什真瞎時,也沒有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至于蘇菲,她永遠對自己看到和聽到的信以為真,卻沒有去細究事情的真相。所以,她在阿卡什家看到西米時會相信後者真的跟阿卡什有一腿,也會在最後聽完阿卡什的故事時,毫不懷疑地站到道德制高點,自以為是地對壞人進行道德審判。

愛情在這部電影中不是被一帶而過,而是對阿卡什來說從未真正擁有過愛情,蘇菲并沒有真正去了解阿卡什。

影片中的司法機關就像是一個擺設,警局的高層是兇手,警局下層又無能,破不了案就随便抓個人來當替罪羊。

而媒體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針對兩次僞造的案發現場,隻停留于表面報道加記者推測,從沒有去探究過事情真相。當社會公知淪為吃瓜群衆,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最後,回到《調音師》是不是一部好片這個問題上,我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但它也有着印度電影的先天性缺陷,所以它的好并不至于被誇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