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人在評論裡提到說第一部和第二部沒有關聯,除了第一部的媽媽和第二部的女上司是同一個人。然而名字就是最大的相同點呀!!

不然為什麼導演不直接新取一個片名呢?

那麼在這部電影裡,到底誰死了。

真正physically死掉的其實都是無關緊要的人(女主角的sister,候選人辦公室的若幹醬油人等)

那麼到底是誰自殺了?

這樣一推理就很好理解,男主角在mentally上自殺了。

這也是第二部比第一部進步的地方,現在去看第一部的短評大部分人還是在關注第一部男主角的顔值,對于自殺的部分反而是一筆帶過,甚至沒什麼印象(俺也一樣),那麼這一部中進步的地方就在于,将“自殺空間”從一個小廁所,變成了整個社會空間,去掉了實體化的空間,去掉了物質化的肉體,直接整個人心态上死掉,同時也側面表現了資本主義的慢性自殺(片中共産主義部分的表現我不是很理解,希望有朋友可以告訴我一下)

這個社會空間包括了政治,階級分化,意識形态,工作,家庭,愛情,友誼,這些東西是不同的匕首,一刀一刀的紮着男主角的心,每一刀都比他肉體上承受的刀傷更痛,我其實在想他被捅的時候會不會希望自己趕緊死掉?

可惜他沒有死。

從一開始他犯作弊罪被法學院開除的時候可以看出,他本身論文就有問題,但是在求情後仍然能夠态度良好的找校長要簽名,因此這個人彈性極大,為承受後面的打擊與嘲笑做了個小鋪墊,以及加劇了讓男主角在道德和法律的邊緣破罐子破摔的行為。

之後的家庭、愛情這些我覺得都是屬于階級上的問題,男主角像當代的包法利夫人,見識過了上流資産階級的光鮮後就鐵了心要往裡鑽,包括他喜歡的女生也隻是一個階級符号(沒有女主角性格的建立,沒有兩人舊情的描繪,她在家中比起聰明的妹妹地位并不高還有些尴尬,抑郁症反而更方便男主角進入她脆弱的内心世界)

政治和意識形态比較像一個背景,是微毒的空氣。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政治社會的描寫過于簡潔不深入(這個真的不太了解,俺不說了,希望以後可以補上)

然後我驚訝的發現,男主角很符合之前微博上提到過的案例—“戀愛中如何識别潛在殺人犯”

潛在殺人犯的特征

這裡的圖是殺人犯或者說精神控制狂的五個特征。

A.首先在共情能力上,男主角差勁的一塌糊塗,甚至對自己的感受都無法感同身受。例如他可以用已經去世三年的媽媽來作為要錢的幌子,在信任他的候選人背後雇人暗殺候選人,在公司盡管還是新人的時候,也絲毫不在乎一旁哭泣的女孩,辭退同事時雲淡風輕,威脅老闆時鐵面無情.....太多太多了。

B.極端程度這個就很明顯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保證計劃成功,随手殺害無辜的人,忽視法律道德人性blabla

C.自戀水平在這裡并不是狹義的“自戀”,我認為可以理解為一種對自我能力的高度自信,在工作上男主角很有能力,交代的事情總是出色完成,并且越往後越不聽公司命令,整個就單獨行動,一個人導了一場大戲!如果沒有這種高度自戀,是很難管理好難度系數高的事件的。

D.而防禦機制中典型的低級防禦就是睜眼說瞎話,說謊不打草稿,也很明顯,他否認上司質疑,否認叔叔阿姨的質疑,否認老師的質疑,否認調查組的質疑,男主角完成的行雲流水出口成章,

E.最後一個支持資源倒不是男主角一開始就擁有的,可以看出他本身家庭條件并不好,但是他由于具備以上四個條件,使得他擁有了一定的社會人脈,也就是支持資源,并且這些人都對他有着充分的信任。

指出這五條特征并不是想說他就一定會去殺人了(雖然他确實),主要是想分析一下男主角的性格,發現他确實都具備,我想當他具備這五條特征之後,他首先失去的就是他的自我,然後赢得了他想要的社會地位。

因此總結一下我的理解就是,社會空間内的種種壓迫,造成了男主角心理上的自殺,從而他變成了另一個人,原本的托梅死了甚至屍骨無存,社會就是托梅自殺的房間。

這部電影還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買水軍幹預政治的操作,雖然早就聽說過了,但是這樣赤裸裸的把運行機制直接擺上來,我還是有點震驚。實際上的操作可能比這要複雜得多也黑暗的多。

黃手那個事情也蠻搞笑的,也提醒人們在網上沒有什麼是值得相信的,一切操作看起來都很滑稽,但更滑稽的是網民們對此信以為真(俺也一樣)

後來比較傷心的一點就是男主角在面對回心轉意的女主角時,我已經分辨不出來他是在演還是真情流露了。

“仇恨者”的理解我在此放張對比圖

這個眼神乍一看和穆赫蘭道裡金發女的嫉妒表情很像,但是他是在看上流社會的交流場面。這個眼神夠仇恨了吧。仇恨是男主角的驅動力,是這個人物行動的核心及來源。

這部電影在letterbox上的評分是3.4,換算過來6.8,和豆瓣是一個分數,短評也大多提到了對事件的挖掘隻是停留在表面不夠深入,以及對男主角就不該同情,他是一個徹底的殺手之類的。其實挺好的,說明這些人都是還沒有“自殺”的人,還保留着道德和原則,但我決定給五星,為了這一場隐形的自殺事件。

被社會毒打導緻走向毀滅的這一類題材,電影和文學作品都不少(《少年維特的煩惱》《包法利夫人》《寵兒等》)硬要說區别的話,在主角設置上,之前的作品偏向于“社會性他殺案件”,因為主人公們有過疑慮有過掙紮。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出男主角是自主的選擇了這一條道路,犯法逾越道德界限的時候沒有絲毫猶豫,可以說他巴不得趕快自殺,和過去的自我了斷,這一點比較特殊吧。再過度解讀一下,可以說是對資本主義的迎合,對西方信仰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放棄,對民主制度的嘲諷之類的。

小聲明:對于第一部很多劇情都忘記了,并且這篇影評寫的比較倉促,歡迎評論指出不足和補充,感謝觀看!

以及反駁一下評論中有人說這是爽文新拍,雖然男主黑化的時候确實蠻爽的,但我拒絕用這種詞語概括一整部精心編導的電影,那不然《西遊記》《指環王》都是種田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