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電影《八佰》,很長時間沒有看電影了,疫情之後的第一部電影,我選擇了《八佰》,看之前,看到網上的媒體對此影片褒貶不一,但我還是選擇去看,因為影片的好不好,不是别人說的,唯有自己看了才知道。

      我去時是非周末,但所觀的影廳看的人也不少。随着一位老奶奶對兒時的回憶,影片逐漸拉開了序幕。影片講的是抗日戰争期間88師524團一個加強營以420人之兵力竭盡全力抗擊日軍的記叙。全片以四天四夜的記述,通過群體像描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複雜和升華。

    和以往以單個英雄突出描述為主體的戰争影片不同,該片沒有真正的主角,但又人人是主角,看完影片,腦海中閃過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形象,每個人都是如此有特點,裡面既有一心為國捐軀的謝晉元師長及其部屬,也有一直想逃跑但最終勇敢面對戰争不再退縮的端午。

      影片裡沒有特别去塑造某個典範,在激烈的戰争場面中對人物的内心刻畫卻極為深刻,看影片的過程中,數次感觸至極而落淚。為這些士兵的堅持,為不曾放棄的努力,為護國而勇感的一躍,為殘酷中那充滿溫情的家書。為“舍生取義,兒所願也”血書中所充滿的祖國大義,赤子之情而動容。

      影片中以極度質感的鏡頭描述了蘇州河兩岸兩個世界的對比,戰士們堅守的四行倉庫戰鬥激烈,慘烈人寰。岸對面英租界歌舞升平,一片太平。而英租界的居民也由一開始對戰争的漠然到親眼目睹對岸那些一心為國而戰的士兵而變的投入到無比支持524團。

        當看到戰士們為護國旗而一個個倒下又一個個前赴後繼堅持把國旗豎立起來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也曾想他們堅守的意義是什麼,一場注定以失敗為結尾的戰役為什麼還要打,而豎立國旗的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了。這場戰役代表的是中國人的精神,是中國人骨子裡不屈的精神,是死也不亡國的精神。是站起來的精神,是謝晉元團長所說的“我死也不相信,這麼大的中國會亡國”的铮铮鐵語!

        而這正是日本軍隊最害怕的,所以最後日本軍隊甯遠炸掉四行倉庫得罪英租界,也要滅掉524團,可是四天四夜的戰争已足以讓國人覺醒,全國各行各業,各個階級的人在戰争與血的殘酷洗禮中徹底明白了唯有抗争才有希望。

        企圖以弱小獲取國際社會的同情乃至支持是沒有用的,弱小隻會換取大棒加欺壓,唯有真正的自強自立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唯有真正的自強自立才能奪回那被侵略的國土江河。隻有必死的決心,才能破必死之局。

        而這是就是這場戰争的意義,就像今天以美國為首的霸權國家聯合歐盟中的國家通過封鎖華為來封鎖中國的科技,經濟,妄圖再次打壓中國。然建國之後我國雖經曆了諸多的困難。但是随着改革開放後國家一路以來經濟,科技,軍事的全面發展,我們的國不再是那任人宰割的弱國。而是強大的中國。

      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去應對國内的疫情和國際的擠壓。真正向國際社會展現了泱泱大國的綜合實力和文化價值觀。

        看完《八佰》,當我再次站在街頭時,心中有百般的感概,不由想起影片開頭所言“待我成塵時,你将見我微笑”。看着身邊擦身而過幸福行人,聽着街頭歡快的音樂,唯有一念:“活着真好,和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