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種族歧視”這個詞,感覺離我們很遙遠,但歧視不僅僅局限于種族問題上,生活中,對人報以偏見的态度,就是一種歧視,這種歧視其實是很傷人的,正如電影中的一些白人對待雪利博士的态度,我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滿和憤恨,雖然他怒不言表,但是能從他演奏的鋼琴曲裡感受到他情緒的釋放。

電影有幾個鏡頭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鏡頭一:在大雨中,雪利博士的那句“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那麼我是誰”,這句話将雪利博士内心深處的聲音呐喊出來,他是黑人,要給白人演奏,但下了舞台,白人還是會認為他是“黑鬼”,這是來自白人的歧視。而另一面,他是演奏家,比其他的黑人要高貴,在黑人的種族裡,他也會受到歧視(電影中有一段修車的場面可以體現這一點),因此,雪利博士才會有這樣的呐喊。

鏡頭二:托尼對雪利說“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都害怕走出第一步”,于是雪利在最後一場演出前的餐廳裡,就嘗試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之前一直報以容忍的态度,這次他努力争取在餐廳用餐的權利,這是便他反抗的開始。

鏡頭三:在影片的最後一幕聖誕節,托尼邀請雪利到家裡和家人朋友一起用餐,開始雪利并沒有直接答應托尼,但後來雪利博士還是勇敢的來到了托尼家裡,而家人朋友也熱情接納了雪利,也看得出他終于真正的走出了孤獨。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細微的轉變,開始托尼對黑人的态度,黑人用過的杯子都要扔掉,到後來為了雪利大打出手;雪利開始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尊嚴,後來開始用手吃肯德基,再後來親自開車把托尼送回家;第一次遇到警察時,警察對雪利态度的不公,到後面警察提醒車子輪胎壞了,并且還向雪利說了聲“Merry Christmas”,這些小的轉變,它不是直接撞擊人的内心,而是帶給人滲入内心般的騷動,給人一種從心裡溢出的感動。這種觸動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可能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強烈推薦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