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部由澳大利亞電影公司和美國演員主演的低成本科幻電影不僅在當年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斬獲多項大獎,同時更憑借出色的劇情和人物塑造獲得IMB和爛番茄等一衆大衆影評平台的一緻高分。

後來在全球上映時,更是引發了一陣關于時空穿越的熱議和讨論。這部無論是名字還是海報都像是一部爛片的低成本科幻傑作就是《前目的地》。

...

一九五九年,當時已然出名的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恩發表了一篇題為《你們這些回魂屍》的中篇科幻小說,小說用較短的篇幅講述了一個來自未來的時空特工穿越時空,不斷探尋自我的故事。

原著的故事可以用兩百多字來概括,簡單來說就是:

1945年,一個女嬰被抛棄在孤兒院。

1963年,長大後的女孩在公園裡與一個男人一見鐘情,一年後産下了一個女嬰,随後男人消失、女嬰被偷。傷心欲絕的女人做了變性手術,整日酗酒。

1970年,她路過一個小酒館,酒館老闆把她招募進了一個神秘組織,進行時光旅行。

他被送回1963年,在公園裡和一個年輕的女孩一見鐘情,一年後女孩産下一個女嬰。

就在這時,他又接到新的任務,為了不讓女孩做未婚媽媽,他旅行到1945年,将嬰兒遺棄在一個孤兒院。

...

之後他又接到了新任務:返回1970年,去一個小酒館假扮酒館老闆,伺機招募人手。

看完這段概述,相信明眼人一看便知,故事中的女嬰、母親、神秘男、偷嬰賊、變性人、和酒館老闆其實都是同一個人。

作者以這樣的一個誇張而又怪誕的故事,來向讀者們闡釋,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冥冥之中其實早就由自己此時的所作所為決定了,珍惜當下,活在此時,成為了這部原作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

其中的燒腦情節和對時空悖論的巧妙運用,讓小說再具有通俗的閱讀趣味中蘊含着深刻的哲學和科學反思。小說一經推出,便暢銷全美數十年。羅伯特·海因萊恩也借由這篇小說成功奠定了自己又一個創作高峰的開端。

時隔多年以後的2014年,在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孿生兄弟導演下,《你們這些回魂屍》被成功改編成電影,搬上了大銀幕。放在今天來看,《前目的地》的投資和拍攝成本低的可憐,如果單從成本上來講《複仇者聯盟4》可以秒殺20部《前目的地》。

...

但是在故事情節和燒腦程度上,同樣是用了時空穿越的科幻梗,而《前目的地》的環狀叙事結構和一個接着一個的反轉是《複仇者聯盟4》所無法比拟的。

電影在保持原作情節完整和燒腦程度的同時,運用了商業電影快節奏的剪輯風格和原作的環狀叙事結構。更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經曆,豐富了人物的内心起伏和對細微變化的刻畫。對于兩個拍攝廣告片和低成本電影制作起家的青年導演斯派瑞兄弟來說,《前目的地》作為他們首部較大規模的科幻電影制作,成績斐然!

《前目的地》開篇沒有一絲一毫繁瑣的背景交代,而是直入主題,留下懸念。

...

一個穿着灰色風衣的神秘男子,一手提着保險箱,一手提着小提琴盒,在大樓中穿梭,神秘的來到了大樓的地下室,嘀嗒作響的炸彈出現在觀衆們眼前。

眼見倒計時隻剩下一分多鐘的時間,神秘男子,娴熟地打開保險箱――實際是一個裝炸彈的儀器,然後迅速地拆開炸彈。就在炸彈即将被拆除那一刻,另一個神秘人的出現,打亂他的計劃。

...

神秘男子成功控制住了炸彈爆炸,卻沒能保住自己的容顔,爆炸産生的火焰将他燒的面目全非,而另一個神秘人則在此時悄然離去……

這個拆炸彈的神秘男子是誰?那個突然出現的神秘人是誰?炸彈為什麼會被安放在這裡?頭顱盡是火焰燃燒的神秘男子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

在短短幾分鐘的開頭畫面和低沉的男中音旁白中,留給觀衆的是一個又一個相互交織的懸念和具有高度對稱美感的畫面觸感。使得觀衆可以清晰地覺察到電影中商業電影的制作模式和深度思想内涵的融合,同時勾起對後續情節發展謎底的興趣。

...

整部電影後續的發展可以說不負衆望,近乎完美的開頭引出的是比一個經過改編後比原著還要燒腦的故事。

為了不使各位看官在這裡過于迷糊,就簡而言之地概括一下這部電影的主要人物劇情吧――自己幹了自己,自己生了自己,自己殺了自己……并通過一系列的時空穿梭逐漸形成一個如同莫比烏斯環的無限循環。

如果單純論情節精彩度的話,這麼一個驚世駭俗的故事,估計很難有人能夠再度超越。

而如果從電影主題和思想内核來看,《前目的地》在尊重原著的同時,也做到了對其進行契合時代發展的情節和人物改動,使得電影相比原著較為單一的主題和思想表達,更為廣泛而深刻。

...

電影中,對恐怖主義緣由、科技發展下人性扭曲、變性手術、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表現和探讨,已然把時空穿越這個電影中最大的噱頭作為了自己探讨現實問題的一個絕佳跳闆。

而伴随着電影結局的到來,電影故事的終極疑問也通過男主人公最終所面臨的艱難抉擇展現在觀衆們面前:如果一切都無法改變,那麼時空穿越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如果穿越最終帶來的是無止境的循環和不倫下的罪惡呢?

...

關于這樣的疑問,我們其實早已在《回到未來》、《蝴蝶效應》、《終結者》領略和思考過,時空悖論是所有時空穿越電影永遠無法回避的神坑,而電影中的主人公們即便曆經千辛萬苦穿越時空,也大多無法改變原有的曆史,改變已然成為既定事實的過去,他們通常能夠做到的隻是把因為時空穿越而偏轉的曆史重新進行修正……

在《前目的地》中,問題變得更進一步,如果時空穿越下的你我,不管怎麼做,都隻會讓所有事情陷入一個如同莫比烏斯環般的無限循環中,那如果問題的本身就是我們自身的存在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

片中的男主最終在明白自己一直尋找的炸彈客,就是年老後經曆了奇異轉變的另一個自己。他同時發現,自己的轉變和經曆不僅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更關乎到整個世界的運轉,如果他不在最後一刻做出正确的抉擇,那麼他賴以生存的組織和内心所堅守的一切信念都會通通崩潰在自己眼前。

最終,電影在生命的又一次輪回往複中,悄然結束,燒腦而又充滿寓意的劇情,似乎也在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表達對珍惜當下,活在當下的願景。

...

如果《星際穿越》展現了人類面對生死存亡危機時,穿越時空的勇氣與無畏,那麼《前目的地》則用穿越時空挖掘出了人性深處的野蠻與荒謬,它所講述的故事仿佛就是對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王傳說和西西費斯巨石的綜合演繹,令人在其中流連忘返……

要說這部電影中,除了時空穿越的巧妙運用之外,第二大的亮點無疑是主演伊桑·霍克的對電影的傾情奉獻了。

通過《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三部曲一舉成名,并逐步成為歐美文藝片男神主角的伊桑·霍克抛棄了在以往電影中通常飾演的成熟、多情男人的熒幕形象,首次在《前目的地》這部電影中挑戰了一人分飾多角的巨大難題,出演了特工、炸彈客、酒保及冷酷殺手等同一個人物的不同時期。

...

可以說,他和澳大利亞青年女演員莎拉·斯努克兩個人共同撐起了這部長達近兩個小時的低成本硬科幻電影。

當年的“愛在”系列三部曲電影,從維也納到巴黎,再到希臘海濱,在故事地點的變化和時光的流轉下,男女主角也漸漸一同老去……電影似乎在無言中,告訴我們,這世間沒有什麼恒古不變的事情。

...

《愛在日落黃昏時》中,伊桑·霍克所飾演的男主在塞納河畔沖女主說的那一句:“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更是成為了這個延續了18年的銀幕故事最真實而又動人的注腳,波瀾不驚中讓觀衆們領悟與其去追求那遙不可及、虛無缥缈的永恒與夢幻,不如切切實實的活在當下,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而在《前目的地》中,我們卻看到了同一個伊桑·霍克――另一個熒幕形象身陷于莫比烏斯環般的詛咒之中進退不得,如果時間流逝帶來的不是改變而是回到原點,如果活在當下即是生命最大的騙局,我們該如何選擇?

...

在燒腦的劇情之下,掩埋着的是人性與理性的對抗,電影中的男主最終還是以人性角度的抉擇成全了理性的又一次成功,但炸彈客看似成功的背後,卻是人性的勝利,因為比他成功更難能可貴的是,男主明知自己最終的結局,卻依舊能夠再一次一如既往做下決定的動容。

同樣的,在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會有所坎坷,更有可能會一落千丈。但可怕的不是你無法在跌倒之後站起來,而是你拼盡全力全依然要面對回到原點的現實……

...

在這絕望的時刻,有的人真正的跌倒了,有的人卻依舊能夠越發奮力狂奔,在永恒的莫比烏斯環中尋找着能夠跳躍出循環空間的支點,也許最終等待着他們的依舊是永無止境的無限循環,但在人性光輝的閃耀之下,他們成為了維持周而複始世界秩序的最後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