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乎天天都有人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哪吒之魔童降世》,浩浩蕩蕩的聲勢讓自己感覺像是一個沒寫暑假作業的小孩子,有些慌張,于是默默地去看了下。

感想當然是很好。即使被輿論提高了心理期望值,依然覺得很好。雖然朋友圈裡也有人天生反骨,故意挑它的毛病。今年國産片質量好棒啊,既《流浪地球》之後,又有了哪吒,刷新了賀歲檔都是爛片,暑期檔隻有進口大片的認知。

...

技術很紮實,雖然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捉妖記》的錯覺,但是在電影院裡感受着音效和畫面,确實很震撼。而且如果沒聽錯的話,其中有幾段配樂還是用民族樂器演奏的《碟中諜》的插曲,和緊張又诙諧的劇情完美契合,棒。

劇本也很完善,有的人可能會說,又是舊瓶裝新酒,而且這都瞎傑寶改的什麼啊,細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但忘了是梁甯還是成甲說的了,從傳播學角度,一個好故事,就是大家已經聽過的故事。而且在現有體制之下,層層審核反複修改,能制作出一個邏輯自洽,老少鹹宜,完成度如此之高的故事,實在是難能可貴。


說老少鹹宜倒不是套話,而是好多角度都很值得玩味。年輕人可以從哪吒身上看到追求真我、張揚個性和命運抗争,“去你的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成魔成仙我自己說了算!”确實很帶感,讓人看得熱淚盈眶。而且在和敖丙對峙的時候,有一個讓人驚喜的細節,哪吒長出了另外兩雙臂膀。哪吒的三頭六臂,差點被忘記了。在現在一片佛系的社會環境中,有這麼一個與命運抗争的古希臘,不,古中華悲劇英雄,還是很給人力量的。

父母可以從李靖和殷夫人身上看到無條件和持續的愛。無論你是不是長得醜,淘氣,犯過錯,不成器,父母都會默默地包容你,甚至以命相抵。說實話,殷夫人我是覺得有點溺愛哪吒了,但是李靖願意以自己的性命承擔啥啥雷劫的時候,還是看得眼眶濕潤,很難不想起自己的父親。我和我爸以前關系一直不好,總是各種相互瞧不上眼。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我的成熟,以及他的包容,關系越來越融洽了。雖然他現在許多言行舉止還是讓我覺得煩,但越來越感念他在身後的默默支持。此外,電影還有個有意思的改動,就是原本有倆哥哥的哪吒,變成了獨生子女(雖然好像舊版《哪吒鬧海》裡也是這樣)。那種揮之不去的童年孤獨感,重視朋友勝過親情的青春期,我想八零後九零後一定很熟悉。

...

我還從電影裡看到了想突破階級而不得的不甘心啊!申公豹不努力嗎?東海龍王不憋屈嗎?敖丙不無辜嗎?有屁用啊!勤奮有啥用,拼不過組織内定;奉獻有啥用,一時奉獻就要一輩子奉獻;學習好有啥用,拼不過有關系和有道具的。不甘心,真是不甘心啊……于是隻能安慰自己,心術要正,心态要平衡,好好表現,總有一天能出頭的……鹹魚都能翻身,我金鱗又豈是池中物……

...

還有對生活的既要有熱情,也要有理性。活下去,總有美好的事情發生,但遇事也别走極端,留一些理性。乾坤圈也是緊箍咒,力量總要有些保留,不然一旦瘋魔六親不認……突然也覺得這是一部反傳銷反邪教,宣揚理性投資的公益宣傳片……


嗯,看完電影回家路上雜七雜八想了這麼多,打開電腦,搜索的第一個問題是,“哪吒為什麼叫哪吒?”因為總感覺對很多東西一知半解,李靖姓李咋哪吒姓哪?他到底是魏國公還是陳塘關總兵嗎,唐朝人還是商朝人?皇上不是唐太宗嗎,怎麼他兒子成太子了?光顧着看母豬的産後護理,知識都學雜了……順了一圈,才知道托塔李天王是唐朝衛國公李靖的神格化,傳說源自佛教中的毗沙門天王;天王有三個兒子,金吒木叉(嚴格來說是木叉,木吒也是演繹的結果)和哪吒,都是梵文音譯,分别意為“甘露”“解脫”和“新生”;後來民間以訛傳訛,将唐朝的魏國公李靖和商朝的陳塘關李靖進行了混淆,成了合體版的“悟天克斯”……所以有改變和演變是很正常的,文體還是要兩開花的嘛。

...

同時也覺得有時候沒必要那麼強調東西方的差異,曆史各不相同,但人類很多情感和價值觀都是共通的,有時可以以東方、西方劃分,有的時候更應該以傳統、現代劃分。與其為了所謂的保護傳統文化把西方文化抵擋在外面,還不如好好挖掘傳統文化能和現代元素相結合,并能夠傳播和運用的精華。讓大家記得不止有滅霸和娜紮,我們還有哪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