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覺得《羅馬》的創作動機,是阿方索·卡隆的私事——關于那人、那物、那時代的記憶。優秀的作品,是需要細細品的,隻有沉下心來,才覺得《羅馬》絕不止于鄉愁那般單純。

它絕非簡單的作者電影,也不隻是帶着情緒的夾帶私貨,而是用看似單純、複古的呈現方式,将觀衆引入到阿方索的内心世界。

善于用細膩、冷峻的表現手法輕扣觀衆心扉、升華思想内涵的卡隆,再次示範了電影《地心引力》中,将藝術性與科技感相統一的創作思路。

在始終溫婉優雅、細膩純真的《羅馬》,用真摯的感情娓娓道來的隻言片語中,你可以感受到散文般的潇灑靈動、紀實文學的克制真實,看完全片回頭望去,這便是一首關于階級與革命、家庭與女性的抒情史詩。

...

衆生皆苦,有人麻木如蝼蟻、草芥,有人悲憤如洪荒、怪獸,最終,不過是曆史大潮中,一粒不會被記住的沙子。卡隆卻将“沙子們”輕輕地拾起,帶着藝術家的灑脫與思想家的尖銳,還原、放大、雕琢,帶着溫度的呈現給觀衆。

簡單的講,《羅馬》,講述了兩個女人直面欺騙與暴力的故事;複雜的講,《羅馬》展示了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革,人們無可奈何又無所适從的精神狀态。

...

本片的女主角——印第安裔女傭克裡奧,代表了最廣大的普通民衆的态度。片子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事無巨細的記錄她的工作、生活,看起來平淡無奇甚至很無聊,但這便是底層社會勞動者生活的全部。

幾乎自始至終,女主都保持着寵辱不驚的平淡表情,與其說這是她性格好、心态平和,不如說是表現出了她對整個社會的麻木與無奈。

...

雖然她曾經對愛情充滿期待,卻因懷孕被男友毫不猶豫的抛棄,雖然她視如己出的照料着雇主一家人,卻被女主人有意無意的傷害。對于一個弱女子來說,面對接二連三的施壓、欺騙和暴力,也隻有努力的告别過往,麻木和沉默的活下去。

克裡奧并沒有一味的委曲求全,她曾經抗争過,但失敗了。全片隻有兩件事,打破了女主始終如一的平淡:因懷孕跑路的男友用槍指着她,仿佛試圖去保護她人生最後的希望,結果是讓她永遠失去了孩子;因冒險從海浪中救回了雇主家的孩子,仿佛試圖找回自己的孩子,結果是讓她精神幾近崩潰。

...

本片的另一位主人公,白人裔女主人索菲亞,代表了中産階級和社會精英的态度。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索菲亞,放棄了工作、回歸了家庭,本以為相夫教子的平淡甜蜜,就是她人生的全部。

相對于克裡奧,索菲亞的故事軌迹相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面對丈夫背叛、家庭分裂的表現,索菲亞的反應介乎于一個母親的理智與一個妻子的沖動之間。

...

面對丈夫無情的抛棄家庭,她從起初是極力挽留,到後來的自暴自棄,再到為了孩子強作鎮定,遭遇意外最終學會放手,一系列遭遇和心裡過程,讓她重獲身心的平衡。

除了極盡細膩、富有感情的人物描寫,極富風格化的平移鏡頭和現場調度,卡隆還在《羅馬》中,還對階級對立、社會變革進行了寫實的表現。

...

個人的成長、家庭的變故,以及種族和等級的對立與融合,展現的是人性與階級,這是本片的主線。但作為副線的暴力事件,則潛移默化的揭示了外來勢力主導下的所謂民主與自由,簡直連遮羞布都懶得蓋。

所有人的漠不關心和置身事外,注定了這場脆弱的革命,隻有“胎死腹”中這一種結局。

...

《羅馬》可以被理解為“個人的曆史”,但放在更廣義的角度去看,它包裹了太多的内容,事無巨細的展現了一個時代的史詩。

如果說,卡隆的上一部作品《星際穿越》,是藝術性和科技感的完美結合,這部《羅馬》則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