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僅從本劇說起,所有言論皆為個見,歡迎讨論。對于這樣一部我看了三遍的好劇,我覺得要發個目前為止我寫過的最長劇評。

一,君臣之情
君臣之情如何?如曹丕與司馬懿,曹丕縱然與司馬懿情誼深厚,成君王後又深憚司馬懿威望,對于司馬懿幹政更是憤然。但又知司馬懿才能超群,所以在臨危之時還是将司馬懿昭回來做太子四輔臣。
會用,會壓。是曹丕對曹叡說的,為君之道說簡單了就是這四個字。親了,人家不拿你當君王。不親,又需防着背叛。這權衡之道,不僅是君王的智慧,也是為人父、為人官的智慧。
文帝曹丕,承曹操之遺志,因時局而休兵自治,不失為明君。但是他和曹操一樣,這一生全是身邊人的離去。曹丕相較之下,更多了幾分愛而不得和隐忍負重。
司馬懿回來的時候,曹丕已經去了。他跪在靈牌前,涕泗橫流。此番又與曹操去的時候不同,那時他乃下臣,身上隻有派系去争高低。于曹丕他是重臣,而曹丕一去,他司馬仲達便成了輔佐新君的老臣。這半生仕途,皆随着文帝之去消散,真正的君臣之情、君臣之義自此也便隻好深埋心間。
連最後一面都沒見到,世間遺憾,多一樁少一件,似乎就沒什麼分别。

二,出仕為政
“住多大的屋子,就要擔多大的責任”搬入新居後,春華的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有點意思。這個道理,普遍适用,可惜有人隻看到了屋子的大,卻忘了責任的重,而後懸于危崖。
曹叡教畫師畫母一事,也讓我生出來對入仕的感歎。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宮廷畫師有一不是當時翹楚否?然亦難逃殺頭之厄運。因此,孔子所言不虛:“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作為陰恻之君,曹叡布完司馬懿曹休共同出兵的局之後,言勝則兩人均功,不至蓋主。敗則兩人照應,減少損失,若互相不救,則有了殺人的理由。他嫌輔臣太多了,他說朕要政由己出,不被牽着鼻子走。可是他有那個能力嗎?親小人,遠賢臣,手底本無可用之人,政由己出不怕國滅?後堂的安坐往往因為前院有人為他抗刀啊。
為政之道,不可儒不可法不可道不可佛,不可偏離,不可端正,唯一個度字,就太難權衡。

三,斟酌
司馬懿欲領宛城兵權的時候,和大内官來了一段“斟酌”,這段斟酌得好。名利場裡,凡事得斟酌,也得“斟酌”。古今皆如此。自此,司馬懿終于領了兵權,如虎添翼。在哪個時候,誰有兵權,誰就硬啊。現在呢?亂世靠兵,治世靠财,萬事靠權柄,凡事靠人心。錢權兵再多,不得人心,最終也要玩完。
時勢也很重要。應勢而動,逆勢必亡。以前曹操曹丕的時候,哪輪得到司馬懿領兵?曹叡之時,這朝中如同失了五虎的後蜀一般,哪有可用位高之人?司馬懿能忍得了高位瞬變平民,一般人真受不了。他能忍得平民瞬回高位的狂喜,一般人真忍不了。他好像什麼也不在意,卻什麼都曉得。誰說應勢不是一種斟酌呢?

四,謹慎
司馬懿有兩個特質,一個是隐忍一個是謹慎。司馬懿不怕戰,但是他與諸葛亮兵行奇詭不同,他謹慎得很。街亭之戰,司馬懿料想諸葛亮神算,必然派一強将駐守糧道,因此謹慎地派孫禮先探布防,還要傳播謠言。手下的将士們卻并不明白司馬懿行事風格,覺得兵多就打,何必猶豫,因此張郃直接請令帶兵五萬直取街亭。司馬懿卻在布防圖到了後發現馬谡之弊端,猴急地叫全軍立刻出發,去搶功勞。卻也顧不得張郃會議拂了他面子。能屈能伸,或敵或友,此乃真豪傑也。
謹慎不止一次救了司馬懿的命,卻也使他被諸葛亮抓住了性格的把柄。空城計就不失為一件。但是總體來講,三思而後行終歸是對的。避免大敗,積累小勝,如“心猿意馬”一樣,慢吞吞地行走,總能到達終點。

五,空城
私以為空城一段為虎嘯龍吟全劇第二佳。這一段司馬懿和諸葛亮“雲交鋒”。司馬懿想要入空城實現他的流芳百世,但是諸葛卻指出了“鳥盡弓藏”、“汝兒何顧”
“我跑過了文帝,也跑過了武帝,但我跑不過自己心裡的恐懼”“人這一輩子,依依東望什麼,依依東望,忘的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榮耀、最大的成就!”
“仲達,謬矣。”“依依東望望的就是畢其一生,依依東望望的就是時間。”
這種時間的浩遠,命運的無奈平淡,已經遠比此局勝負重要。
這段很好就補充了曆史小說裡空城的雙方心理。司馬懿甯可成全諸葛,被人笑話,也不願在看穿後攻入空城,殺死諸葛亮。流芳千古和活下去等待時機哪個更重要,司馬懿令人欽佩地選擇了後者,這就是我說過他最大兩個特質中的隐忍。
退兵後,司馬昭說破了破諸葛被殺的推測,一方面很好表現了司馬昭的權謀之心,另一方面又讓司馬懿貢獻了除“狼顧之相”外最出彩的眼神。

六,舍得
郭照被陷害一段,司馬懿為救妻妹,思索再三唯有剩下這三個輔臣一起上奏方能救郭太後。奈何曹叡對郭照記恨良久,曹真不會答應。于是司馬懿在心裡進行了一個心理鬥争,那就是兵權放不放,值不值。
放不放?不想放,不能放。亂世靠兵權,好容易掌握了點曹氏皇朝的兵權中樞,為了郭照舍棄,難受。但是,必須放。不放難不成像三弟一樣蹲在大獄門口哭唧唧?
值不值呢?對于司馬懿肯定不值,但是對于他的妻子春華來說,那意義可就重大了。另外,于公,他也能落個規勸天子不弑母的好名聲。
幸好靈筠鼓勵一番,心道大舍大得,這是大氣魄。也算是展現了司馬懿除謹慎隐忍外果決的一面、自信的一面。
自信來源于哪兒,來源于對時勢的把握。
諸葛亮還在,陸遜還在,他司馬懿終究還要出世。
人的一生,有舍必有得,那麼舍什麼,得什麼真真是一篇宏大的命題了。

七,扇子:人心
司馬懿在曹真被諸葛氣死後,終于升任大都督,也終于能與諸葛對弈。
劇裡給兩軍陣前安排了一段浪漫:諸葛與司馬隔空對話。
于是就有了諸葛坐于車中,手搖羽扇;司馬坐着胡椅,手搖破扇,傳令兵大喊“大都督有了”。
若這段在曆史上也是真的就有趣了。為了表現司馬懿想成為諸葛亮般的人物,這段正是點睛之筆。
可司馬懿較之諸葛亮,豈是差一隻羽扇?
諸葛軍令一行,将士勢必照做。可司馬呢?郭淮、張郃等都想急戰,司馬懿不會急戰?當日一日百裡行軍,在于勢。而如今諸葛弱點在後方,在糧草,群将卻總是想着在前方出戰,時勢未到啊。
柏靈筠幫助下,李嚴果然開始拖延糧草,這讓諸葛想到,堅守的司馬懿弱點也在後方。兩方身後都有聖旨催促的時候,但終究還是有勝勢的諸葛退了。
“最重要的就是人心于形勢。諸葛亮有聖賢之風,聖賢有聖賢的短處。”司馬懿這番話可謂剔透,求仁得仁,諸葛亮五出祁山,自此再次消解。世間萬事如弈,表象背後竟然全是形勢與人心。
諸葛撤退,司馬懿命副都督張郃做先鋒,追擊諸葛。諸葛能不留後手?司馬知道,但是硬讓張郃去,因為……張郃将司馬懿情況系數彙報曹叡,借敵之手,滅我之異族,此時的司馬懿,已有了後期冢虎氣象。張郃之死,又見人心。不管你和大領導關系多好,也别和一線的你的直系領導做對頭,但是這屬題外話,又是另一篇文章了。曹叡經此一事似乎見到事情的不可控,他大喊諸葛亮怎麼不死,其實就在表達對司馬懿的忌憚和恨意。
諸葛亮若死,何需留司馬懿?

八、蜀錦:天時
天時在我。
忍不可忍,方為忍。大都督司馬着蜀錦不出戰一事,坊間、演義皆有此言。自上方谷一戰,司馬懿父子三人因大雨不死于上方谷,天時,這種如命運般琢磨不透的東西,似乎就攥在了司馬懿的手裡。
地利,可以選;人和,可以聚。而天時呢,神鬼莫測。
那司馬懿怎麼就有天時了呢?
原因就在一個字,堅守。戰場不敗就是勝,攻心不勝就是敗。戰場上,司馬懿堅守不出,體現了極高的耐性;諸葛亮攻心送女衣反而被司馬懿着女衣念了一遍《出師表》,諸葛亮本就急于攻克中原,夙興夜寐,被司馬懿這麼一激,除了慚愧心酸焦慮還能有什麼?此攻心一戰,司馬懿已憑借烏龜般耐力和隐忍,勝了。
謹慎隐忍,本就是司馬懿最大的長處啊。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煎熬至此,司馬懿也就終于得了天時。
依依東望的是什麼?望的就是畢其一生,望的就是時間。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他是這麼說的,可是輕而易舉他不落啊。

九、權臣
自曹叡死後,司馬懿和曹爽,一太尉一大将軍,共同輔政。司馬懿也從下臣、重臣、老臣變成了權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司馬昭說得對,他和曹爽就是勢同水火。
這裡有個很大的細節:辟邪被曹爽扒了衣服投入大獄,隻有太尉帶着衣服來看。要知道司馬懿可是位極人臣了,他和曾經的敵人最後都能握手言和,這才是司馬懿最人性光輝的地方,也是他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太尉,謝謝你,把我當個人”。
曹爽先以封太傅為由,明升實降,讓司馬懿進宮受诏。發動宮變之時,司馬懿接連采用挾天子外加百官來阻,這才逃脫。從這一刻開始,一切都變了。
司馬懿不再是那個縮頭烏龜,也不再隐忍,他終于決定訓練三千死士以抗曹爽的禍心。人為刀俎之時,我……隻能更強。
冢虎,終于要露出牙齒了。逼人太甚。
就算是這樣,司馬懿還在忍,以太傅之位,六十高齡打吳國,也毫無怨言。但是,報信給司馬師的候吉被曹爽的下人殺成重傷,這就已經足夠司馬懿轉變了。
說真的,這是第二次,司馬懿的家人被動。
更何況,接下來因為司馬倫、司馬昭,夏侯徽死了;而後,張春華也死了……司馬懿隻好裝病來等待扳倒曹爽的時機。
“趁活着,把事,做了。”

十、執刀人
“我做了一輩子别人的手中刀,這一次,我是執刀人。”
“十年了,我不識諸君,諸君亦不識我。”
“生死與共,國士報之。”
司馬懿終于成為了自己的執刀人,他雖老邁,然鋒芒畢露,誅曹爽、定朝野。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司馬懿心急于自己時日無多,然朝野異族頗多,他已經信不過任何人了,隻信得過自己。但是,依依東望的時間,卻正在流失。
說實在的,以這個劇為核心看整條脈絡,所謂終忠于曹氏的這些人真沒資格說司馬懿國賊。曹家怎麼得的天下他們忘了嗎?沒錯,現在的司馬懿,就如當年的曹操一樣,他們是權臣不假,但他們也都真的沒想篡權謀位。但是人這個東西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你一旦權勢滔天,就總有人會借着各種名堂想搞你。
總結一下就是:下臣之道在于謙,重臣之道在于能,老臣之道在于忍,權臣之道在于狠。
但是這個狠是有副作用的,司馬懿終于成為了曹操那樣的人,令人敬畏也令人厭惡,親朋子侄接連凋零,張春華被氣死了,柏靈筠被叛軍細作燒了,小沅被司馬昭殺了,一群兒子各懷心思,就連候吉也先司馬懿而去,那是一種深徹入骨的悲涼和宿命感,非人力能為也。
依依東望的就是畢其一生。
依依東望的就是人心,就是時間。

以上均為原創,歡迎讨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