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司馬懿府中出現的第二件神器:冰鑒(han汗),通俗點講就是古代的冰箱。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件器物可是在劇中出現過兩次特寫:

第一次便是在第二集中,曹睿賜給司馬懿豪宅,裡面放了兩件神器:一個是咱們之前說過的欹器滿覆,另一件就是這個冰鑒。當時張春華歡呼雀躍,司馬懿也興奮地說:“這下全家都有冰涼的酸梅湯喝了”。

...

大冰鑒

...

酸梅湯

可是,第二次出現冰鑒的鏡頭一轉,卻到了第三十一集,司馬懿被曹爽派人截殺,驚魂未定的回到家中,這時侯吉一邊哼着小曲,一邊為他盛上一碗酸梅湯,正好提到了“還是先帝想的周到,這個冰鑒真是太好了!”

這絕對是極為巧妙的呼應,另外酸梅湯也是劇中頻頻出現的物象,郭照之死也曾被宦官用端上來的酸梅湯暗示,想想真是細思恐極。

...

哼着小曲

...

喝酸梅湯

好了,回歸正題還是說說這古代的冰箱——冰鑒吧。

一、冰從哪裡來?

先秦時期的冰,因為沒有人工制冷技術,所以都是取自天然的冰塊,主要來源于河湖,一般是在最嚴寒的十二月,去河湖鑿冰,切割成塊,按照平時所需三倍儲藏之。

《詩經·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

二、放置在何地?

十二月鑿好的冰,在正月就可以搬進專門放置冰的地方:先秦叫淩陰,漢代叫冰室,明清才叫冰窖。而淩陰的遺址在考古發掘中有很多,比如鳳翔雍城、與河南新鄭。但殷墟大司空遺址發現的淩陰遺址堪稱時代最早,呈半地穴建築,約兩三米深,坑内溫度要比外界低六至十攝氏度。

三、誰人來管理?

在周代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叫做“淩人”,《周禮·天官·淩人》:“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 鄭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 後來這個詞竟變成了以氣勢逼人的意思,也是挺有趣,如盛氣淩人。

四、都是什麼樣?

現在保存最好的冰鑒,莫過于曾侯乙墓中的兩件器物,很好的為我們展示了其具體構造:

...

鑒缶

發現了麼,冰鑒其實隐藏着一個小秘密,那就是它其實是由兩件單獨器物組合而來,外面叫“鑒”,裡面叫“缶”。

...

内缶外鑒

因為“缶”藏“鑒”内,隻能看到外面的“鑒”,所以才成為冰鑒,其實叫“鑒缶”更為合适一些。一般是将要冰藏的東西放在“缶”中,而周圍的“鑒”則堆滿冰塊。

五、它能代表啥?

不知道你記不記得這句俗語“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裡的鑒明顯值得是鏡子,那和我們這裡的鑒有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古代的鏡子其實叫做水鏡,就是用盆中水來映照自己的身影,而水至寒至堅至潔則為冰,所以也用冰鑒來比喻明察。

比如江淹《謝開府辟召表》:“臣謬贊國機,職宜冰鑒。”

...

明察如鑒

你家的冰箱都放些什麼飲料,敢不敢放酸梅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