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7日清晨,美國西南航空的一架客機在飛往達拉斯的途中突然引擎爆炸。爆炸發生後産生的碎片瞬間劃破了機窗,導緻坐在窗戶旁邊的一名婦女半個身體被吸出了窗外,頭部受重傷。

而近一個月後,同樣類似的狀況不幸地發生在了從重慶飛往拉薩的川航3U8633航班身上。

...

在駕駛艙擋風玻璃突然爆裂,承受着巨大氣壓和低溫,同時還不得不面對駕駛艙大部分儀表設備失靈的情況下,川航3U8633機組成員齊心協力,在地面多方聯合協助下,居然成功實施了迫降,創造了民航史上的一大奇迹。

英雄機長劉傳健的名字也瞬間随之傳遍了大江南北。

...

然而,在常人看來實現了奇迹的自救過程卻成為了整個機組成員,乃至整個航班乘客心中揮之不去的陰霾。

雖然他們在身體上所遭遇的傷痛很快便消除了,但是他們内心深處的創傷卻依舊還在。

就拿在我們看來堅毅果敢的劉傳健機長來說,他在事件結束後的幾天裡也經曆了連續失眠。

副駕駛半個身子被吸出窗外的身影、擋風玻璃上越來越大的裂痕、被強風破壞得四零八落的駕駛艙,事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會不時浮現在劉傳健的眼前,不斷的像如電影一般回放……沉重的心理壓力最後導緻他不得不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雖然事件結束之後,榮譽、獎勵和媒體報道撲面而來,但相比頭頂着榮譽花環,他們更願意成為事件發生前的那個普通人。

或許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的經曆會很快被電影公司買下版權,被改編成如今擺在人們眼前的這部電影《中國機長》,成為博納影業今年推出的“中國驕傲”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烈火英雄》《決勝時刻》《中國機長》)。

...

平心而論,《中國機長》在演員演技、事件還原、特效制作以及人物塑造上有很多亮點。與近二十年前的那部國産空難大片《緊急迫降》相比,這部電影顯然是具有突出優勢的。

比如對于機長劉傳健這個人物的前期鋪墊,對機組成員個性的細節刻畫以及乘客群像表現上都可以明顯感受到如今的中國電影和十年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提升。

...

在特效制作上,先進技術運用下創造出來的大場面可以說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之一。

飛機飛躍雷暴雨,沖過雪山之巅的場面放到十年以前,顯然是國産電影可望而不可及的。巨大的投資同樣給電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質感。為了高度還原真實事件,電影劇組甚至不惜花費3000多萬,按照1:1的比例重現整個客機的内部場景。

片中所用到的空客A319模拟機艙除了不能夠真正飛行以外,幾乎和真的一模一樣。無論怎麼批評這部電影,我們依然不可否認如今的中國電影資本流入已經逐漸成熟。

...

電影的前半個小時在許多觀衆看來是電影的巨大槽點之一,但在我看來,這卻是電影的一大亮點。

首先是電影開場時對機長的個人生活戲份展現,僅僅用幾個簡單細小的情節就表現出了他對職業和生活一絲不苟的态度與精神,對家庭和女兒的重視以及豐富老練的工作經曆。

然後是對機組成員的入場刻畫,副駕駛的年少輕妄,乘務長的心事重重,還有其他幾個乘務的個性刻畫在電影開始後的半個小時裡都十分到位。

對一衆乘客的群像塑造,雖然顯得有些倉促,鏡頭變換太快,但是富有深度和現實背景的台詞仍然使得乘客群像中仍然有一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

其次是在電影開場後前半個小時中,主創方對民航系統近乎全景式的展現,使得許多乘坐過多次飛機卻依舊不了解飛機調度情況的觀衆們對于民航的整個系統有了一個較深的理解。電影中機組成員對于航空術語的專業使用,也同時讓人看到了用心之處。

再有就是對多條叙述線索的鋪墊與構建,雖然稍顯老套,但是依然是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進行的安排。為後期人物情感變化和事件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川航3U8633的真實事件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個小時,從飛機起飛,意外發生到最終迫降整個事件不過四十餘分鐘。

這就使得電影不能完全依靠展現事件過程來實現電影的完整叙事,同時還要有其他方面的情節展現。好萊塢的空難大片《薩利機長》就為《中國機長》作出了很好的示範。

...

同樣根據民航史上的真實事件改編,同樣是在機組人員的齊心協力下實現了飛機的成功迫降,《薩利機長》中飛機迫降的過程雖然是故事的主要構成部分,但卻并非是電影的核心。

電影對于事件發生之後人性和内心的探讨,對于整個制度的審思以及當事人在事件之後的迷茫與痛苦才是電影真正所想要呈現和表達的部分。

...

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語境之中,顯然按照《薩利機長》這樣的方式來拍《中國機長》是行不通的。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過分的表現整個機組在事件發生後的應激創傷反應是不合适的。同樣對于事故發生原因的調查也不太可能成為故事中的一部分。

...

因此,在事件本身無法構成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故事現實下,劇組采取了商業類型電影的傳統拍攝模式,用災難片和動作片的元素給電影加戲。

并且運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叙事視角來不斷豐富和加深整個故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機場調度中心,中國空軍,飛行愛好者,在拉薩機場等候親人歸來的藏族漢子等多人物視角在影片中的反複切換運用。

...

而為了使電影能夠形成鮮明的前後對比反差,電影在開場部分還特意通過人物之間生活化的場面、日常對話以及輕快活波的配樂加以烘托,試圖展現出民航航班的普通一天。

而在飛機遭遇擋風玻璃破碎後,相較于前半部分的輕松活波,電影的基調發生巨大變化。無論是駕駛艙的劇烈氣流,晃動的鏡頭,空乘的摔倒,寒冷空氣的流入又或者是失控乘客與空乘間的激烈沖突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事件的危急和緊迫。

...

作為2018年一件衆所周知的民航事故,電影的結局幾乎可以說是毫無懸念的,深知這一點的主創團隊為了彌補電影題材的這一缺陷,選擇了給面臨着巨大危機的客機增加危機量,從飛機險些遭遇失控到沖出雪山之巅,從劇烈的颠簸到超越陰森的雷暴雲團,這些充滿戲劇化的藝術加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電影故事的可信度,但是其對緊張刺激氛圍所起到的烘托作用卻是人物沖突矛盾所無法比拟的,使得電影自飛機出現危機之後就一直緊緊的吸引着觀衆們的注意力。

...

作為一部主旋律大制作電影,《中國機長》基本上達到了其應有的水準和質量。它用災難類型電影的表現手法結合了真實事件,完整、全面的展現一場堪稱民航奇迹的迫降。多方面的沖突矛盾以及危機的解決處理過程在藝術化的精簡加工中,表現的更加有力和生動。

片中對于英雄機組的塑造讓觀衆們一方面更加了解和貼近飛行員和空乘人員生活,另一方面也讓觀衆們不由得對于事件原型的英雄機長産生了由衷的敬意。

...

當然,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初步認知和對英雄的讴歌贊美之上,同時也要看到這些媒體報道中的英雄實際上也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

雖然電影将叙事的重點更多的放在了飛機遭遇危機的整個過程中,對于事件之後的機組成員内心變化和心理刻畫并沒有給出太多的篇幅。

但是通過相關的紀錄片和采訪報道,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次事件之後,機長劉傳健和他的機組經曆漫長的恢複與調整之後,才得以又一次複飛。而每一次面對記者們的不斷采訪和問詢對于他們本人而言更像是一場漫長的煎熬。

...

就像劉傳健後來所表示的那樣,相比成為英雄,他更願意做一個普普通通的飛行員。希望在這件事情過去之後,大家能夠早一點淡忘這次事件,早一點淡忘他們這些被稱作英雄得普通人。

...

他曾說“我可能運用了我的職業技術去把它做好了,但我也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民航不需要什麼英雄,需要的是安全。”

相比電影中緊張刺激的危機場面,還是這些平凡而又樸實的話語,讓我在看完《中國機長》後,真正對這些在危急時刻能夠舍生忘死,獻出一切的普通人們更加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