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搬來新的租戶,周末正賴在床上不肯起的時候,突然聽見樓上飄來的鋼琴聲。

很熟悉,是《菊次郎的夏天》裡的summer。

窗外微風吹來,帶進一絲春天的味道,陽光大好,連空氣都充滿生機,心裡頓時舒暢起來。

突然發現還沒看過這部鼎鼎大名的作品,趕緊爬起來打開PAD。

...

我想說的是,這電影的畫風,和我之前YY的好像不太一樣。

我想說的是,我好像被那清新明快的曲調和海報給騙了。

本以為影片描繪的是慈祥的大叔陪着可愛的小崽子在鄉間歡度暑假的田園之歌。

可事實上卻是油膩的中年無賴大叔,兇巴巴地帶着小男孩磨磨唧唧找媽媽的故事。

...

男孩爸爸去世,媽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放暑假的他找不到小夥伴陪伴,一個人在黑乎乎的小房子裡發現了一張媽媽寄來的照片。媽媽好漂亮呢,既然有地址,那就自己去找吧。

大叔的老婆是男孩外婆的朋友,看他可憐,就撺掇大叔帶孩子去鄉下找媽媽。于是開啟了一老一少的公路之旅。

...

誰知道這個怪脾氣的大叔,真真是個無賴。拿着老婆給的路費帶着孩子去賭錢,輸了之後一路靠撒潑耍賴,加上主角光環傍身,磕磕盼盼偷雞摸狗地總算找到了。

...

到了目的地,大叔一看那漂亮的别墅和門牌上的姓氏,心裡便有了數。孩子遠遠地看着自己的媽媽和老公女兒一起溫馨的畫面,抹着眼淚跑開了。

于是大叔和一路上遇到的善良的人們一起,陪着孩子玩了幾天,見他心情轉晴後将他送回家。

...

影片的節奏很慢,情節也很平淡,沒什麼高能,淡淡的兩個小時,被偶遇的善良慢慢融化。

有時候會想,我們為什麼會追劇看電影?

為什麼有的片會讓我們心心念念慨歎不已?

也許是因為這些故事裡,有我們求而不得的美好,生活裡難以遇到,至少故事裡能蹭到幾分溫暖。

...

這部電影唯一讓我覺得意外的,是片尾兩人分手時的那段對話。

小男孩看着大叔的背影,喊道:大叔,你叫什麼名字?

大叔帶着一貫的流氓腔說:我叫菊次郎啊,媽的,快滾吧!

是的,我瞬間震驚了,原來大叔才是菊次郎。

...

整部電影以小男孩尋親為線,真正講述的是大叔因男孩和自己相似的身世,喚出心底的溫柔與善良,在旅途中重溫童年般的單純快樂,陪伴男孩的同時,也溫暖自己。

一個是高大的油膩大叔,一個是羸弱的小男孩;一個是遊手好閑愛好坑蒙拐騙的高齡混混,一個是乖巧溫順總是耷拉着腦袋的正太。外在的強烈對比更加凸顯内心那份相似的寂寞。大叔在這個孤單的似乎總是不擡眼的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兒時的影子。

...

在男孩媽媽護送丈夫和女兒出門的一瞬間,菊次郎似乎看見了自己的母親,似乎看見自己的母親抛下自己另尋幸福,塵封已久的傷口被撕開,他臉上的落寞和疼痛讓人念念不忘。

...

好的電影懂得調和誇張與真實,讓觀衆在享受高于生活的藝術效果時,産生強烈的同理心和共鳴,故事裡的人事物,總有熟悉的身影。

《菊》中的誇張,首先是菊次郎大叔一路開挂,耍無賴的成功率高達十之八九,基本上隻要他拉開流氓腔,對着路人甲乙丙一通吼,就能求仁得仁心想事成。

...

其次是路人的善良指數超标,十個路人九個幫,明明隻是陌生人,無論是嘻哈風的小情侶,還是流浪的詩人,哪怕是路過的機車男,都願意盡心盡力哄小男孩開心。

也正是這些誇張和搞怪推動着故事發展,點綴着過于平淡的情節和畫面。

而真實則在于細節,開篇放學路上倒在路邊的醉鬼,公園裡猥亵男孩的老頭,死活不肯稍他們一程的司機,田邊驿站裡的兩天兩夜。影片既把善良從角落裡挖出來曬,也把普通的人性攤在面前不遮不掩。

...

路上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們雖然善良,但也隻能陪你一程,就算是菊次郎大叔,也隻能陪伴男孩這一段路。

...

善良和溫暖是有的,但我們不能奢求太多,心裡有一點念想就夠了,知道世界上除了無奈和傷害,還會遇見讓人幸福快樂的人和事,就能支撐我們負重前行。

所以,無論如何,别難過,總會有人陪你。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