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搞不懂,為什麼劉亦菲總是能接到爛片,莫非這是什麼特殊的被動技能?

上一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劉亦菲主演的電影,還是她和吳亦凡一起的那部著名爛片《緻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片中吳亦凡對着劉亦菲嘶吼“那菩薩知不知道我心裡有多難過”那一幕讓我樂了許久。

2020真人版《花木蘭》,前幾天豆瓣評分還是4.9,現在已經升到了6.2,但是仍然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它并不讨中國人的喜歡。

整部片子充滿了文化的錯位,作為中國觀衆去看,違和感貫穿始終。

花木蘭不僅是中國民俗文化故事,在中國文學史上同樣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對于花木蘭的印象與認知,可以說主要來自于中學語文課本,來自于《木蘭辭》這篇古文。

南北朝時期,北魏面臨着北方遊牧民族柔然的侵略壓力,為了對抗異族,才有了“可汗大點兵”,有了木蘭替父從軍。這是花木蘭的時代背景。

而電影中,當我看到那辨識度超高的福建土樓時,不适感達到了一個小高峰。


...

本來應該生活于公元5世紀的北方人花木蘭,居然住在宋元時期才出現的、位于福建地區的土樓裡。作為文科生我對此表示一口老血噴出來。

還記得語文老師讓你背的課文嗎?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從福建到黃河這一千多公裡的距離花木蘭那得是坐着飛機才能朝發夕至啊。

演技不行可以忍,常識性錯誤真的忍不了。

額外再提一句,這土樓讓我想起了另一部爛片《大魚海棠》,裡面的人們也是住在土樓裡。

女主·雙标聖母白蓮花·椿對男配·絕世無敵好舔狗·湫說的那句台詞“你對我就像哥哥一樣好”着實把我惡心壞了。

說回《花木蘭》,還有一處槽點不得不吐,那就是木蘭他們家的對聯(原諒我找不到圖片)。

上聯: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下聯:願天下眷屬都是有情人

啧啧,真是深得回文修辭的精髓啊,隻是不知這口鍋該給編劇老師還是給道具老師。

至于其他的,比如抄襲了星球大戰原力的“氣”,還有鞏俐飾演的女巫仙娘明明可以直接取了皇帝的人頭卻偏偏要跟花木蘭“暧昧不清”這些我都無力吐槽了,導演咋不給花木蘭一把光劍大殺四方呢?

在中國人的潛意識裡,《花木蘭》似乎應該是講述忠孝節義、家國天下的曆史片,就像《英雄》。

然而真人版《花木蘭》,實質上是迪士尼公主片與漫威超級英雄片的混合,再套上一個中國文化中國元素的殼子。

好萊塢電影,扒開了說骨子裡都是一個套路。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在其著作《千面英雄》裡總結的很到位,一個故事中,英雄,或者說主角的經曆是有迹可循的:

因為某種原因出走(擺脫原本所處的境遇),在旅途中曆練、成長,然後陷入巨大的困境或危難中,之後做出抉擇,在拯救世界的同時完成自我救贖,後面或許還有英雄的加冕、衣錦還鄉等等。

從青蛙王子到亞瑟王、俄狄浦斯王,再到魔戒、星球大戰、鋼鐵俠,西方的大多數童話、神話、乃至好萊塢商業片,都适用于這個套路。

真人版《花木蘭》同樣遵從了這種叙事邏輯。

但是我們會覺得《魔戒》《鋼鐵俠》好看,卻不喜歡《花木蘭》,根本原因在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同一種文化意象的認知産生了無法調和的沖突。

花木蘭對于我們中國人,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孝義、家國責任,帶有一絲反侵略反封建的精神氣節。

而電影中都是啥?

魔法、超能力、天選之人……

這樣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可以是天行者,可以是鳳凰女,但絕不是我們的巾帼英雄。

還是期望過高了,如果迪士尼當初不是以“女性力量”、“史詩大作”、“真的懂中國”作為宣傳點,我想口碑也不至于這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