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已经收获了一大批粉丝,过了很久,它的口碑不减反增,优秀的电影就好像是纯酿的酒一般,越陈越香。姑且让我将这部电影称为伟大的作品,斯蒂芬▪金先生一度认为这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它的翻拍不得不说是很成功的。
电影优于电视剧深远的影响力在于,它很少将它所要表达的东西嚼碎了递给你,电影和所谓“肥皂剧”的主要区别在于留白,那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之内,讲一个故事,那故事的未言之处,空白之地,留给了观众无尽想象的空间,无尽的不同的故事即所谓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之相对的,“肥皂剧”用那又臭又长的无尽细节来堆积一个又一个故事,在观众心里,是很难留下痕迹的,因为没有“参与感”。
还清楚的记得那种感觉,当坐在电影院昏暗幽闭的空间里,电影屏幕上那一帧帧的画面,每个人都在心里闪过无数个画面,无数个与众不同的画面。
回到肖申克的救赎上,不论在安迪看来多么不可思议的陷害,多么站不住脚的难以置信的骗局,他还是被这种看似一戳就破的谎言栽赃陷害到了监狱里。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样的不由分说,甚至比电影桥段还要波折,还要充满戏剧性。但是,电影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比起知道答案,比起不断地追问着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更重要的是改变现状。经典名著《基督山伯爵》上也曾设置这样的桥段,主人公,蒙冤入狱,在黑暗潮湿的地牢里,一直在追问到底是将他陷害至此,凭着这种强烈的仇恨,主人公越狱之后,一心想着复仇,这种类似复仇的桥段,读来的确有大快人心之感,但社会在变化,时代也在飞快的发展着,这种单一的,外来的信念,似乎渐渐不再是我们追求前进的动力了,所以,斯蒂芬▪金先生,推翻复仇的设定,在寻找,有什么样的东西是更纯粹的,更值得人们终生去追求的“源动力”?他通过文字,告诉我们是——信念。
男主人公始终坚信着希望,他说:‘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这一点通《基督山伯爵》的设定有如一般。
凭着希望,安迪硬是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挖开了一条隧道。这二十年不是毫无意义的,也许,他通过他的小聪明(没错,相比起安迪天才般超人的坚持,那些不过是小聪明而已。)可以获得狱长的信任,获得狱友的尊敬,可以在监狱里过得滋滋润润的,然而,那些就是他想要的吗?不是的,从踏入监狱的那一个,安迪就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失去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就是自由。庸常生活里,我们一踏入社会,一踏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一定会雄心勃勃的说:“我会好好干的,我要达到什么什么样的程度”,但是,当我们在生活的波涛中学会了不再硬着脑门往前冲,而是顺势而为,而是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咦?原来这样的生活还不错,还挺舒服的,那就这样吧,还不错,差不多就行了。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士兵突击》许三多一本正经的说:“我们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会出问题的。”
大多时候,不是我们选择了束缚(也可以说“舒服”)而是束缚选择了我们。一个任务,当它难以完成的时候,我们有多少次在心里说就这样吧,差不多就行了,又有几次在心里说,不行,还可以更好?所以,在太舒服的时候,不妨警惕一些,试着想想自己一开始到底要的是什么?在那些属于远方的信念们消失之前,再问问自己。
“真正自由的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在庸常的生活里,寻找着救赎,生活也许是一个牢笼,但也许它也会变成更为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