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涉及劇透~

電影《沉默的本能》劇照
看了電影《沉默的本能》(又名“本能反應”),引發了我對于人類文明的思考。
人類文明的發展,到底是促進了人性的進步,讓人生活更美好自由了,還是自設牢籠不得自由而不自知了?
我尚不知道答案,且以這部電影為媒介,來探讨一番。
01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一位人類動物學和靈長類學家包伊森,深入叢林研究黑猩猩的過程中,關于人性的反思和覺醒。
電影一開篇就是這位教授被扣押着送往另一座監獄,而其中一個讓人感覺有些反差的鏡頭引起了我的注意。
當教授上押解車時,車廂裡的兩隻警犬對着伊森狂吠,而伊森淡定的上了車,獄警把車門關閉,當到達目的後打開車門後,我見到的是兩隻警特别溫順的倚靠着伊森,伊森也溫柔的撫摸着它們的頭。
這裡就給我留下一個疑問:一個被稱作殺人犯而且看起來就很兇的伊森,怎麼短時間做到和兩隻兇犬和諧相處的?
02
據傳言,伊森曾離奇失蹤兩年,這兩年和野獸一起生活,精神失常了,被尋獲後關了一年,一言不發。
而一家著名學府精神科接到任務要給伊森做精神評估,而這樣的案例前所未有,一位年輕的精神病專家卡爾特意圖解開教授精神失常之謎,來換取美好前途。
雖然他自知經驗不足,卻自信滿滿的接下這個任務,并以為用他超常的專業能力完全能掌控這個個案發展,并且誇下海口說能讓教授開口。
而接下來年輕精神病專家卡爾特和被以為精神失常的人類學家包伊森的互動就非常有趣了。
03
圍繞着卡爾特和伊森之間的幾次訪談,看到了卡爾特如何自以為是的掌握着節奏,而其實不知不覺中其實他發生這改變;而伊森也在其中不知不覺發生着變化。而看到兩人如何從醫患關系逐漸變成朋友。
而多次的互動也帶我們揭開了叢林深處的秘密和讓我們看到人類如何自設牢籠和其解脫之法。
第一次訪談
卡爾特試圖用他所學的專業方法來讓伊森開口。而伊森一言不發,甚至在卡爾特多次試圖讓他開口時憤怒的拿鉛筆紮向卡爾特。
第二次訪談
卡爾特拿出了伊森女兒在森林裡拍的大猩猩的照片,還有伊森的營地照片以及伊森現在家的照片,他試圖用這種方式來喚醒伊森的記憶力,讓他開口說話。而伊森其實頭腦清醒,又怎會看不懂卡爾特的意圖呢。伊森如他所願開口說話了,并且表示願意跟卡爾特說說叢林深處發生的故事。
第三次訪談
伊森向卡爾特描述了非洲盧安達森林的美,和他在那研究黑猩猩過程中的進展和逐漸獲得的心靈的洗滌。
“它們每天都讓我更靠近一點,對這樣的進展我感到興奮,也很榮幸。好像一種失落已久的生活,突然之間一切就發生了,我不再是外人,第一次融入了它們的生活圈。”
“在那叢林深處,遠離文明世界。忘記一生所學,無論是學校的、書上的,還是詩歌裡學到的。在那找到了平靜、歸屬感,找到了和諧感,甚至擁有安全感。”
看到這裡,不禁感慨,無論你的身份、地位、宗教信仰、生活環境如何,人類都共有着相同的感受和需要。我想這也是讓我們彼此之間能夠連接,能夠跨越人種心連心的原因吧。也讓我對非暴力溝通的前提假設有了更深理解。
伊森接下來話鋒一轉,他說:
“人類城市遠比野外叢林危險。你能明白嗎?你們全都感到迷惑。”
想起人類文明世界中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暴力無處不在,大家生活中權威和無形的等級制度下,又何嘗不危險呢。
就像在關押伊森這座監獄中發生的事情一樣,身體強壯的犯人欺負弱小的,特别是一個犯人“老大”搶奪其他人手中的方塊A,以獲得出去放風的機會。而獄警們也對這些不公平事件,暴力事件袖手旁觀。并且宣稱故意用這種方式讓他們争奪,這樣可以把犯人們對注意力從針對獄警轉移到犯人間的權力争奪上。
或許你覺得權力争奪并不常見,而其實無意中我們就在做着控制者的角色而不自知。
卡爾特:撲克牌做什麼用?
伊森:控制
卡爾特:控制?誰控制?
伊森:你們,掠奪者
卡爾特:請你解釋清楚。
伊森:“我要走了。”伊森走向門口準備出去。
卡爾特語氣堅決的說:“訪談還沒結束”。
伊森反問他:“你準了才算嗎?”
卡爾特依舊堅定的說:“沒錯。”
伊森:“掠奪者。”
卡爾特聽後,給他打開了門,說:“你自由了。”
伊森略帶些諷刺的說:“是嗎?你呢?你自由嗎?”
你自由嗎?這真的是靈魂拷問啊!
我自由嗎?我不在牢籠裡,看起來有吃有喝有一份工作,可是我自由嗎?
第四次訪談
伊森問卡爾特,我很有趣嗎?值得你這些天住在這座監獄體育館裡。卡爾特說:你當了兩年的動物當然有趣。
在這個時候,卡爾特依舊沒有平等看待伊森,他隻是把伊森當作一個案例在研究,還是為了名利才來這番探索。
而伊森的回答也再次引發我的思考。他說:我是活在動物之中的人類,就跟一萬年前的人一樣,當時人類知道怎麼生活。就是在掠奪者出現之前。
當時人類知道怎麼生活?意思是我們現在不知道怎麼生活?
其實想想又何嘗不是。我們大部分人陷入了在對過去的懊悔中,以及對未知的恐慌中,很少有活在當下過。我們一直提心吊膽的生活着,為了地位、财富不斷的去追逐着,去爾虞我詐,去你死我活着,從這個角度說還真是不知道怎麼生活了。
伊森繼續說着:我曾經跟你一樣想控制一切。而卡爾特固執的認為有時控制是必須的。而此時伊森畫了一張方塊A遞給伊森。這大概是提醒他控制下的結果吧。而卡爾特此刻還是一門心思想要弄清伊森在叢林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他為什麼會殺人,于是問出了一句:“黑猩猩讓你過夜,你成了它們的一部分…。”
話還沒說完,就惹怒了伊森,他抓起卡爾特對領口吼道:“我不是變成了黑猩猩,你不明白嗎?!”
“它們接納一名人類,它們沖破種類界限,把我視為一份子,它們把人類視為家人,這是個奇迹。”
“我想像它們一樣平靜、自由的生活。”
卡爾特依舊執着于探索伊森殺人的原因,而伊森不直接回答,而是說世界上很多兇手,說他曾經在動物園工作就替他們抓捕了一隻黑猩猩,那個時候他就是一名兇手了。因為他剝奪了黑猩猩的野性和廢掉了它的意志力。
而卡爾特打斷說我不是要問這個,說如果伊森不說就無法幫助伊森出獄。而伊森告訴卡爾特:我不需要你幫我,我需要你傾聽,然後把這些告訴其他人。因為我所學的東西老師和你們的不一樣。
其實從這一次次的對話中,我們完全能看出來其實伊森的确不是精神病,頭腦非常清楚。
而在這裡伊森也透露了之所以選擇卡爾特來做精神評估的原因,就是因為看到了這位年輕人眼裡的好奇心和對于尋找答案的渴望。而隻是這樣的人才會願意去聽和相信伊森在叢林深處發生的真相。
而卡爾特卻還是執着于他的精神科醫師的身份,特别想用他的專業來挖掘伊森的内心,不斷的挑戰伊森不願意面對的話題,就是問及伊森女兒和他的家庭的事情。
伊森問卡爾特:你是主人了?
卡爾特回答:是。
而這在一次惹怒伊森,他要用行動破除卡爾特的自以為是的控制幻想。
伊森把卡爾特反扣壓在桌上,并用膠條封着卡爾特的嘴,憤怒的問他:你被剝奪了什麼?你失去了什麼?
卡爾特被制服的動彈不得,隻得乖乖把回答寫下來。
第一次寫下,控制。
伊森嘲笑他以為自己真的可以控制嗎?說答案錯。
第二次寫下,自由。
再次被嘲笑答案不對。
伊森說:“你以為你很自由嗎?每天下午2點到體育館,每天早上按時上班。半夜會突然驚喜,吓出一聲冷汗,你到底有什麼心事把你壓的喘不過氣?是野心嗎?我對你一點不陌生,我以前和你一樣。”
最後一次寫下,我的幻想。
答案終于對了。伊森放開了卡爾特,笑着對他說,你是我的學生。
第五次見面
這一次見面,是卡爾特被獄警叫去伊森的牢房看,因為獄警們看不懂伊森這個精神失常的人在做什麼,一夜之間把牆上塗滿了畫。

伊森在牢房畫的“人類曆史”圖
卡爾特來了,伊森告訴他說,我畫的是“人類曆史”,向其叙說:“這是200萬年前的非洲,這是一萬年前文明世界,這是掠奪者。而這是遊牧民族和農夫,他們隻獵夠吃的,隻種植足夠的糧食,會發生争吵,但不打仗,也不消滅别人。立足世界,和諧共處。他們知道彼此分享。”
聽到這,卡爾特就反駁說,難道要摧毀城市,回歸自然?
伊森回答他的詭辯,重點是控制權。
“我們一定要放棄一件事,我們的控制權。世界不屬于人類,人類并非主宰也非神。”我們能放棄嗎?權力太迷人了。”
而到這,卡爾特的世界觀也重塑了,或者說是覺醒了。他做了一件事,就是去改變了監獄抽方塊A的這個控制的遊戲,改為每個人都有平等抽簽的權利。
第六次見面
而第六次見面,卡爾特把伊森帶來了之前他工作的動物園,帶他看那隻他抓回來的黑猩猩,他雖然此刻還想要伊森說出為啥殺人,但卻不再是為了個人前途,而是真的想要幫助這位智慧老人能從環境惡劣點監獄中出來,希望他能和家人團聚,希望他能重獲自由。
而這一次伊森也打開了心扉,把他内心藏着最深的溫情也是内心的慘痛回憶給了卡爾特聽,伊森告訴了卡爾特,他是如何一步步走近黑猩猩這個家族,如何它們所接納,又如何被它們所信任着,特别是一開始一隻母猩猩保護着自己的幼崽,不讓伊森碰,可是随着時間推移,那個母猩猩願意信任伊森,主動把小仔報到伊森那,而小猩猩也和伊森美好的互動着,用爪子撫摸伊森的鼻子。而伊森也被這個大家庭照顧着,他描述着這種感受是如何的美妙。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一切的美好都被一聲獵槍所打破,好些黑猩猩被獵殺,而看到這一切的伊森痛苦不已,保護家人的本能沖動,讓他決定去反擊這些獵人,而最後一隻銀被猩猩首領為了救他也死于槍下。而黑猩猩倒下閉眼前,也沒有怪他。而伊森卻特别自責,決定是自己把獵人引來,導緻了猩猩們的死亡。
而凱爾特也終于明白,伊森隻是為了保護家人做出的本能反應而已。也被他所觸動。而在這一次次到互動中,伊森也終于答應願意見一見自己的女兒,并且告訴了女兒這些年是多麼的愛她,心裡也一直挂念着女兒。而女兒也終于理解了父親,兩人握手言和。
而卡爾特也原本覺得他可以幫助伊森出監獄,可是故事再次發生轉折,伊森在見完女兒回牢房時,被獄警暴力對待,而其他犯人看不慣獄警做法導緻獄經生氣就打開一個牢門去暴打其中一個反抗他的,而此時伊森再次本能反應的撲向獄警,救了自己的牢友。
而伊森因為在出席聽證會前再次傷人,無法出獄。
卡爾特知道伊森行為背後是出于保護家人的本能反應,可是卻無能為力。而伊森再次不說話了。
最後一次見面
卡爾特有些傷感的來找伊森,表達對伊森的感謝,說他曾經為了權利地位一直在讨好着别人,察言觀色的活着,很不自由,兒伊森教會了他在這種權利的遊戲中如何擺脫控制,如何生活。說後,含淚離開了。
而伊森稍後也回頭看了看離去的卡爾特,拿出從卡爾特那拿到一隻圓珠筆,打開了監獄的窗戶,走向了他心之所往的大自然。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04
他們兩人彼此改變着,卡爾特放棄了控制,開始學會生活;而伊森也對生活重燃了希望,願意轉身去争取自由。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