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慌的人會被石像咬掉手的。”他說

    “真的麼?我不信。”她笑了

    “那好,你試試”。他做了個請的手勢

    她 猶豫的試探了又試探,最後傻傻的“嘿嘿”

笑了,背過手去歪着腦袋“還是你來吧。”

    他無畏的放進去手,突然 “哦!不!幫幫我,我的手被咬住了。”

    她尖叫一聲,趕緊去幫他把手拔出來。

    九牛二虎拔了出來,看到他完整的手,她氣的敲着他的胸口,他順勢摟入懷中。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就是《羅馬假日》的經典橋段,其實這是個花絮,是派克的一個惡作劇,可就是這個不經意造就了永恒的經典。

      精良的畫質掩蓋了歲月的痕迹,如果不去看資料,你是不會發現這是1953年上映的老電影。而那個遙遠的初夏發生在羅馬的童話,傳頌了66年,起初影片被歸為愛情、喜劇類,使我很費解,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如此落寞的結局會被扣上喜劇的帽子。

      我足足想了一天,大概,不是他們錯了,是我錯了,愛而不得,未必就是悲劇,就像安妮公主說的,我最愛的城市就是“羅馬”,羅馬不會是你的羅馬,凱撒不擁有羅馬,羅馬也不擁有凱撒,但每當你說起羅馬,你一定能想起凱撒,這就夠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百分之九十五的婚姻跟愛情無關,但誰也不去承認,因為最愛已經變成了故事,退而求其次的是婚姻,逆流而上的是悲劇,影片最好的诠釋了這個道理,我們深愛着對方,可最終我們要回歸各自的生活,“我會消失在轉角,你沿路開下去”。派克回頭望着空蕩蕩的大廳給故事畫上了句号。

      那時25歲的赫本将一位年輕卻又過着如同傀儡般的日子的公主表現的淋漓,派克将一個職場混蛋演繹的難分真假,沒有贅餘的台詞和過分誇張華而不實的表演,一切都是那麼甯靜悠然,像兩個趁家人午睡偷偷溜出來的孩子,各有各的顧慮,又絲毫不抵對自由的向往,肆無忌憚的去狂歡,到了該回家的時候,雖有不舍,但也要告别。

      這一段浪漫中充滿了童真,讓觀者舒服至極。

    可随着“舞會”接近尾聲,南瓜馬車接走了“灰姑娘”,這個落寞才剛剛開始,依舊是禮貌的微笑,依舊是往常的生活,還會有唠叨的家人,還會有嬉皮笑臉的損友,隻是沒有了那個自己想要馬上見到的人。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成長都是從告别開始的,一段感情會改變很多習慣,會讓抽煙的人戒煙,從不抽煙的人點起一支,會讓酒吧少了一個常客,會讓午夜多了個失眠人。

    這份落寞,讓影片成為了經典,讓人們感同身受,可又不禁問,愛最好的樣子是什麼。

  大概愛最好的樣子就是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