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你念晶晶的名字98次。
哦,晶晶是我的娘子。
還有個叫紫霞的你念了784次。
用心眼去看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麼清楚。

至尊寶拒絕了紫霞,以為自己還愛晶晶。
終于見到晶晶,發現紫霞才是真愛。
至尊寶挖開自己的心,看到了紫霞留在那裡的一滴眼淚。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藝術善于洞察人心,善于展現人性,觸動人心的作品總是能打動千萬觀衆。
藝術家善于展現人性,科學家尋求科學的解釋。
科學家的方法是實驗:

椰子啊椰子,圖中的兩個椰子看起來顔色完全不一樣。一個是紫色另一個是橘紅色。然而,事實上,兩個圖案是一個顔色,亮粉色。
為什麼人會分不清自己喜歡的是誰呢?我們先簡單區分兩個概念:感覺、知覺,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關。
感覺是指感官(眼,耳,鼻,舌,身)從周圍環境獲取信息,每一分鐘你都會接受到大量感覺信息。
如果你使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屏幕一會兒,并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的每種感覺,眼角的餘光開始注意屏幕之外的世界,耳邊有聲音作響,你正坐着或躺着或站着,外部正給你一個支撐。
然而,幾秒鐘前,你并沒有注意到這些感覺。
由于知覺的作用,感覺世界以一種組織好了的形式出現在你的面前,感覺為知覺提供材料。
我們不斷地過濾得到的信息,并隻使用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你的感覺過濾機制突然停止工作,世界将變得十分混亂。
在你的大腦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機制和策略,幫助你按有意義和可理解的方式去組織感覺。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上面的圖片,往往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因為你的大腦用到了在經驗積累中形成的機制和策略,而正是基于經驗的機制和策略誤導了你。

如果現在再看一幅圖,相信你已經能作出正确的判斷。此時,大腦中的機制和策略已經和之前不同了。
總的來說,在感覺和知覺之間,存在着機制和策略,正是這些機制和策略,決定了知覺如何對環境做出判斷。
科學家以實驗的方式艱難探索,而佛者早已悟透人性。
“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宇宙的廣袤與人的渺小,這種落差使得人生總有各種求不得苦,煩惱與痛苦緣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清淨。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機制和策略使得基因延續,個體生存,同時,成為束縛人的枷鎖。
一念駐而煩惱生,佛常勸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恨不知所蹤,一笑而泯。
起心動念,緣起緣滅。
進則淨土,退則凡塵。
若能在一滴眼淚中閉關,
這一刻便不再怅惘,
這一生便不再枉度。
帶上緊箍咒的那一刻,世間少了一個至尊寶,多了一個孫悟空。

在這人世間,文學的藝術表達,影視的生動演繹,科學的嚴謹探索,佛的潛心參悟,都緣起對人性的思考。
世間事,論到極緻,一者人心,二者宇宙。
從宇宙演化到人性表達,宇宙與人性之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謝謝閱讀,也可以關注公-衆- 号“宇宙的故事”。
宇宙永遠是您靈魂的樹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