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媳婦看了《綠皮書》,有點體會,遂寫下來。
《綠皮書》反映了一個美國黑人音樂家(心理學、社會學博士),雇傭了白人A作為司機,幫助他開車,到全國巡回演出。他的三重奏演出小組還包括兩外兩名白人。
A之前是做酒吧保镖的,新近失業,意大利後裔,他很需要錢,需要養活老婆和兩個孩子,A 很排斥黑人。但是為了錢,為了家人,隻能忍受一下,去做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
這就仿佛是如今的疫情期間,隻要能有份工作,不論你喜不喜歡它,都要接受,因為隻有活下去,才有其他的談資。
一路南下,A和音樂家團隊,見證了196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演出是簽訂了合同的,少一場是要賠償的。
在銀幕前,我們看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白人富商願意花大價錢,請黑人音樂家來演出,讓他成為餐桌座上賓,但是卻不允許他使用白人專用的廁所,這種屈辱對于音樂家來說,如影随形。
幸好音樂家出身好,養父母給了他最好的教育,但是依舊不抵社會形勢,他此行巡回演出,就是為了改變白人對黑人的刻闆印象。
而A一路上,從不屑一顧到非常尊敬音樂家,這點滴改變,是從A感受到音樂家的優雅、文明、高超的音樂水準,逐漸演化的。
途中,A因為受不了警察的調戲而暴揍對方,迎來了自己和音樂家一起被關押的結局,音樂家動用自己和司法部長的關系打了一個電話,才被釋放。
一路上,A從一個愛占小便宜、唠唠叨叨人,變得逐漸向教養靠近,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為了保護音樂家,可以做任何事情,他們之間的友誼日漸加深。
其實,黑人音樂家看似風光,内心苦楚,他深知,自己不過是白人點綴晚宴的道具,縱使自己再優秀,也沒法改變黑人的整體社會形象。

有一個細節,車子壞在了南方一個農場旁的路上,A修理完畢幫音樂家開車門,讓其上車,一農場的黑人勞動者都驚呆了,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同胞能有這種待遇。其實,這種待遇完全在于機遇和個人努力。即使是一個黑人,如果有天賦,加上生而逢時、收養家庭得體,照樣可以混的風生水起。
因為離家兩個月之久,A會時不時地給妻子寫信,但是錯字百出,音樂家幫A指出拼寫問題,為他遣詞造句,讓A讀信的妻子激動不已,那一句句美麗的語言,仿佛出自A的心底,其實妻子早已知道,是音樂家在背後幫忙,因為A沒有這個水平。

如果說這部電影給了我什麼啟示,那就是電影中的一句話“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也許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很痛苦,但是這種痛苦是必要的。黑人音樂家最終明白了,也做回了自己,他在黑人的音樂酒吧為所有黑人演奏,他得到了同一膚色的認可。
末了,歸途大雪封路,A疲憊不已,而音樂家為了讓A能夠及時返回家中,主動承擔了司機的角色,從這個角度看,他的共情能力是很高超的。音樂家克服了心中作為黑人的自卑,主動到A家中參加晚宴,歌聲響起,電影結束。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被别人貼上了标簽,不論我們再怎麼努力,有些标簽始終無法被揭下來,但這又有什麼關系呢?社會的認知也許是幾十年不變的,隻要我們勇敢做自己,按照阿德勒所說的,擁有一份不畏懼被讨厭的勇氣,就有可能迎來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