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于正出品的幾部金庸劇播出,口碑大跌的同時收視率卻意外地一線飄紅。

本月播出的新版《鹿鼎記》也是如此。首播時,央衛晚間收視率排名第五,市場份額排名第二,豆瓣評分卻隻有2.5。

...

這種擱在當年瞠目結舌的現象,放到如今早已見怪不怪。隻是令我吃驚的是,一些給作品打了差評的觀衆,不光嘲諷作品是垃圾,還“買一送一”地給喜歡這部劇的觀衆也烙上垃圾的标簽。

...

IP翻拍的好處是無論怎麼折騰都能保障收視率,壞處是無論怎麼強調“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嗎”都逃不了挨罵。因此,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為什麼評分低卻收視高,以及這麼多追爛劇的觀衆,他們究竟丢不丢人。

一.制片方與觀衆的矛盾:口碑的雙重傷害

筆者混迹百度貼吧,發現金庸的粉絲和四大名著粉絲有着非常高的重合率。但凡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影視劇,制片方與粉絲之間總是存在一種矛盾:制片方将原著當做《參考文案》,而原著粉則将它視作《技術規範》。

制片方希望以原著為素材,在劇作中進行改編,塑造新意。但對許多粉絲而言,原著即是權威,影視劇隻能作為原著的PPT,它必須忠于原著,不容更改。

按照“還原主義”的标準來看,新版《鹿鼎記》不論在形态還是内核上都趨向于一部舞台小品,像是明星作客綜藝節目時的即興演出,而不是帶着嚴肅的态度正兒八經拍攝的電視劇。

無數個包袱、段子的錦集下,雖頗具笑點,卻也少了很多“金庸味兒”,使觀衆感到輕浮、随意,創作态度不夠莊重。

再加上“經典不可超越”的口号滿大街喊,這部劇又沒有能勝過—甚至持平——經典的硬質量,評分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為适應作品的輕喜劇風格,演員在表演時會更側重舞台喜劇的表演方式,表情、動作大起大落,以便契合這部新劇的基調。

但由于該劇制片方與粉絲之間的審美矛盾,張一山的表演雖成功讓導演滿意,卻也使自己受到觀衆争議。

...

其實,在同樣的表演風格下,對比曾柯琅(演鄭克塽的那位),張一山的基本功還是挺紮實的。

但為何罵聲多集中在張一山身上呢?誰讓人家是主角呀,戲多呀。曾柯琅的演技雖不如張一山,卻因戲少而被忽略,躲過一劫。

二.母題與當代意識:保障收視的兩樣寶

觀衆盼着制片方把《鹿鼎記》做成藝術,但制片方則将其作為商品去塑造。這裡又一次體現出觀衆與制片方的矛盾。

作為從業二十年的導演,馬進不會不知經典翻拍必挨罵的道理。那就另辟蹊徑,從商業角度着手。不求這部劇有多少藝術成就,隻側重發揮它的商業娛樂價值。

于是母題與當代意識在這部劇裡得到充分發揮。

浙江大學的盤劍教授在《影視文學》一書中指出“對電視劇創作而言,商業美學創意資源的内容就是母題”,并以于正現象為例,表示“‘于正出品’是近年來實踐中出現的對母題迎合市場的成功運用典型例證”。

“母題”一詞說得簡單點,就是吸引觀衆的元素。它可分為三種:一是名稱母題(如《鹿鼎記》這個IP);二是情節母題(這個金庸老爺子已經提供好了豐富的劇情);其三是江湖、宮廷、古裝、曆史背景所構成的物品母題。

典型性母題使用時講究高密度,不僅數量上要多,而且出現頻率也得高,這方面《鹿鼎記》做得算是比較到位。每個母題之間銜接緊密,劇情極少“注水”。

當今觀衆喜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十分鐘看完一部名著”的視頻應運而生,并都具有相當可觀的浏覽量。新《鹿鼎記》的當代意識就體現在精準抓住觀衆生活節奏,故事進度快,不注水,韋小寶第一集就來到了皇宮,第三集就擒住了鳌拜。

...

這種快節奏的處理方式既是當代意識的運用,也是對商業母題的成功挖掘。

盡管很多人對“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感到不屑,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确實很有人氣;盡管《鹿鼎記》删繁就簡的叙述節奏引發網友争議,但從商業角度去看,這也确實做到了對收視率的保障。

此外,這部劇的當代意識還體現在滿足了觀衆的各種“如果”。

以《水浒傳》為例。原著中林沖沒和魯智深比過武,張清也沒和花榮比過暗器,但觀衆就會去想,如果林沖能和魯智深切磋一下武功該有多好啊;如果花榮朝張清射箭,張清能否用飛石反擊?這些都是原著中得不到回答的内容,但影視改編時導演都滿足了觀衆的這些“如果”。

...

《鹿鼎記》原著中建甯公主不知道身世,她父母在轎子裡稀裡糊塗就被暗殺。觀衆會好奇,如果建甯公主得知身世會有什麼反應?如果瘦頭陀與毛東珠二人及時反抗,能否逃脫?

新《鹿鼎記》對此進行改編,把觀衆們的這些“如果”放進劇裡。建甯公主與父母有了更多的情感糾葛,看到瘦頭陀與毛東珠為了保護女兒被亂箭射死,彈幕上很多觀衆都大為感動。這段改編讓兩個原著中無足輕重的小角色在此刻綻放光彩。

...

盡管這部劇口碑很不理想,但在改編處理上都精準地抓住了市場需求,從而達到較好的商業效果。

三.喜歡看爛片是丢臉的事嗎?

關于這個問題,我還特意問了三個群。

第一個群說:不丢人

...

第二個群說:不丢人

...

第三個群就有意思了:愛看爛片不丢人,但有可能被人笑話

...

爛片和佳作最簡單粗暴的區分方式是什麼?看評分。

所謂“爛片”,那就是大多數人都給差評的作品;所謂“佳作”,那就是大多數人都給好評的作品。

我不由想起《武林外傳》裡的食神,幾十年都為先皇一個人做菜。到了晚年,發現自己味覺遲鈍,做菜難吃的真相後大受打擊。徒弟李大嘴的一番話卻讓他豁然開朗:“先皇不是不知道您做的菜難吃,可他就愛吃您做的菜。隻要吃菜的人感覺好吃,那你就算是成功的了。”

...

新版《鹿鼎記》就像食神做的菜,喜歡這部劇的觀衆就像皇上,“明知不是美味,但就是愛吃”。

對于喜歡這部劇的人而言,既然它已經讓自己感受到了樂趣,那麼别人是否喜愛又與己何幹呢?

...

值得一提的是《鹿鼎記》雖然半個月前隻有2.5分,但如今已上升到2.8分。差評大多集中于前期,後期不論彈幕還是豆瓣,都出現了一些中評甚至好評。

...

...

有人看到這兒會覺得好笑,才上升0.3分,算得了什麼?

我們不妨看一下《愛情公寓5》的評分。

剛開播時隻有4.5分。

...

一年不到,分數就上漲至7.0。

...

誰又能說得準,一年後《鹿鼎記》的評分會是個什麼數呢?

其實,不論分數高低,每個觀衆都應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喜歡的埋怨别人給了差評,不喜歡的則嘲諷喜歡的觀衆品味太低,網友之間還能不撕嗎?

有個非常矛盾的現象不得不提:問“喜歡爛片丢人嗎?”大多數人都會回答“不丢人”。但他們又往往隻允許你喜歡爛片,不允許你說出喜歡它的理由。

這裡就像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樣自相矛盾了。既然喜歡,那談論它時當然免不了會誇。就好像不喜歡一部劇的觀衆,給出的自然也是不喜歡的理由。

既然你允許人家喜歡爛片,那就自然要允許他們說出喜歡的理由,而不是一聽到好評,就條件反射地來一句“你這水軍,是不是收張一山的錢了?”——幾乎每次隻要有人給低分電影打好評,都會受到這樣的質疑。

盡管《鹿鼎記》的評分十分低迷,但誰又能保證自己沒有在其他影視劇中遭遇過“為什麼評分這麼低,我覺得挺好看啊”的情況?

當你喜愛的作品是一部爛片時,不必覺得尴尬,你可以告訴自己,這部劇是導演拍的,和我沒有關系。這樣想,就輕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