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關于二戰時期戰争題材的電影,評分達到9分,很值得一看的一部電影。

和美國拍的很多戰争題材的電影如《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等,《血戰鋼鋼鋸嶺》也從一個小人物的生命成長軌迹說起,直至卷入到戰争當中,他們的人生際遇變化。并能因小見大反映出戰争對每一個美國人的印象。

《血戰鋼鋸嶺》是根據二戰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19世紀20年代,主人公道斯生活在一個美國鄉村小鎮。他的父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受到嚴重的戰争創傷,經常面對去世戰友的墓碑酗酒痛飲,質疑戰争的意義。生活中的父親也酗酒、家暴妻子。這一切都對青少年的道斯産生了影響。甚至在一次與父親的沖突中差一點開槍。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道斯的發下誓願不在拿起槍。

19世紀40年代,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争爆發。戰争激發了道斯哥哥、道斯以及全鎮的有志青年的愛國熱情,紛紛參軍入伍。雖然有過戰争經曆的父親堅決反對,可是道斯還是義無反顧吻别愛人,懷着成為一名治病救人的戰地醫生參加軍隊。

道斯雖然身材單薄羸弱,在新兵訓練各項訓練成績還不錯,除了射擊訓練。道斯的信念讓他堅決不能拿起殺人的槍。他的信念要求他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軍醫,他是來救人的,另一方面他的信念卻讓他無法拿去槍去殺人。他也因此受到長官和同僚的排擠,甚至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是父親穿着一戰時期挂着軍功章的舊軍裝,找到昔日的戰友當今的司令部最高長官,使道斯免受軍事法庭的審判,順利留在軍隊。

在日本沖繩,一車車的陣亡人員從前線拉回來,道斯所在的部隊接地陣亡戰友沖上前線,繼續完成攻占鋼鋸嶺的艱巨任務。

電影鏡頭像一個親曆者,全景展示了鋼鋸嶺戰役血腥殘酷,慘絕人員的一面,上一科還鮮活的戰友,一秒鐘後就被打得腦漿迸裂,一個個被炸得四肢殘缺,血肉模糊,血腥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

道斯在戰火的洗禮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平時讓人誤解的羸弱,在瘦弱的身軀内迸發出勇敢的決心和信念。他履行軍醫的職責,接力救助站戰場上受傷的戰友。更實在全員第一次戰敗撤退後,獨自一個留守在戰場,躲過敵人的監視,救助來不及撤退的傷員,一個個用繩子送到山崖之下。

他一直秉持在“再救一個”的信念,用勇氣、智慧和決心,在敵人層層監視下的戰場,如孤膽英雄般就下了75名傷員,自己居然毫發無傷。

道斯的事迹鼓舞了全軍的士氣,成為衆人的精神導師。再他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全軍發起第二次沖鋒,終于一舉殲滅敵人。

有信仰,有信念的人是強大的。

不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我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