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抗日戰士,不管哪方陣營,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八佰引發争議也引發了罵戰,我覺得一個成年人如果你不是另有目的那務必說話之前三思後行,喜歡就放心裡,無需刻意表達,尊重那是必須要說出來的,抛開電影,就八佰本質來說,就是一抗日的悲劇,前有國軍崩潰戰敗,後有實力博得國際同情的籌碼,向世人展示的其實是政府的昏庸,底層的不甘,之所以飽受争議是因為刻意營造悲情,片面的刻畫戰場,個人主義,拍淞滬戰場應該還原前因後果,頭尾完全可以用文字替代,掐頭去尾營造聯想就多餘了,如果重點隻是刻畫戰争場面,不深究八佰背後的血與淚,那我們現代人能得到什麼營養,看場面敦刻爾克不震撼嗎,看壯烈恐怕集結号第一個坐不住,(此時張涵予罵罵咧咧退出群聊并從腰子抽出兩把西瓜片)抛開曆史總體一般,也并沒有傳聞說的胳膊腿亂飛,單拿電影因為你看不懂它想表達什麼,過度煽情,最後你會感覺差點意思,有點空,前邊死的轟轟烈烈表達抗日決心,後邊升華曆史變成表演賽,結果淪為四不像,唯一精彩點是小人物的前後對比,能看出管虎的野心,更看出管虎對結局掌控的無力,才成為商業的戰争片,電影就是給人看的,既然看了就應該有看法,我喜歡片頭那句話,善不積,不足以成名,蘇州河的兩岸是天堂與地獄,電影的好壞和民族感情沒有關系,看完後我的感觸是因為那段曆史,而不是這部影片,時代變的快,情懷死得快,落後就會被動,到現在依然是真理,外國的電影好就要學,一誇國外電影就激起一波民族主義顱内高潮,這是典型的屌絲主義占領高地,如果你是個愛國者,那切記愛國主義不具有排它性,最後我要說留下四百餘人,博取國際的支持,這是一種極其幼稚的做法,包括排隊人體炸彈,什麼是英雄,英雄是擊斃敵軍,俘虜敵軍,繳獲敵軍械,收複國家失地最多的人才稱得上英雄,絕不是自己人死了多少呈現悲壯的情節,删減幾十分鐘是因為這段曆史黑暗,看似悲壯不過是棋子罷了,88師基層有血性,高層可沒那麼善良糟蹋民女的事沒少幹,天亮了,看一部電影太累,如果能換回兩年前的身體也不至于隔這麼久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