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民航總院楊文醫生遇害還不到一個月,我們就接連聽到了如下噩耗:

...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惡性襲醫事件,無不猛烈地撕扯着我們最敏感的神經,讓我們在震驚和爆怒中一次次竭聲斥問:為什麼還有人對醫生舉起屠刀!?

想要親人活的心情有多迫切,每個人都能體會。然而醫學存在着太多無法逾越的變數,使再高明的醫生也不得不面對無力回天的窘境。

正因如此,上海廣播電視台先後于2016年和2019年推出《人間世》第一季、第二季,試圖通過全景化的紀實拍攝,抓取和還原一些普通觀衆無法看到的真實醫患生态。

...

...

就如影片中說到的:

面對死亡,他們并沒有超于常人的勇氣

他們經曆的,我們必将經曆

他們思考的,我們終須思考

所有的這一切,都與我們切身相關。

下面古木就與你一起,回顧幾段影片中記錄的真實故事。


01

有的時候,醫生拼盡了力氣,也沒有拼到一個治療的機會

...

鄒磊,24歲,因為慶祝生日,和朋友出去吃了一頓海鮮,生命竟然垂危了。

他在當地經過三天的救治,沒有效果,被送到了上海瑞金醫院急救科。送到時,他的下消化道已大量出血,情況十分危急。

為了給他争取一線生機,急救科主任毛恩強決定冒着極大的風險幫他做血液淨化,排掉身體裡的毒素。

血液淨化對全身大出血、凝血功能紊亂的鄒磊來說,可能是救命稻草,也可能是緻命幫兇——但這已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醫療手段了。

毛恩強說:隻要他一息尚存,我就不會放棄。

...

為了做血液淨化,急救科緊急從血庫調來大量的血液制品。這些血液制品剛拿出來,都很涼,血液加溫器又來不及調配,于是醫生們就用手、胸口、腋下輪換着溫暖它們。

血液淨化開始後,這些帶着醫生體溫的血液就被輸送到了鄒磊的體内。

搶救的第八個小時,鄒磊的血液氧飽和度開始上升,生命體征逐漸趨于穩定。

...

就在大家看到了一線希望時,鄒磊的上消化道出現應激性潰瘍,胃裡瞬間出血1000毫升。

血庫能夠調配的血液量隻有兩個單位,這對鄒磊來說完全不夠。

毛恩強打電話給血庫,竭力幫鄒磊争取更多的血液。他在電話中再三說到:兄弟,他還隻有24歲啊,24歲啊,沒有辦法啊。

...

最終,血庫給了四個單位的血液制品。随即,鄒磊的血液淨化量被開到最大,輸血速度被開到最快。

面對危急的情形,鄒磊的家屬六神無主,一遍遍地問醫生,“還有沒有希望?”

醫生回答:扛啊,我們也在死扛。

然而,即便将所有醫療措施都毫無保留的用在了鄒磊身上,搶救還是失敗了。

有的時候就是這樣,醫生拼盡了力氣,也沒能拼到一個治療的機會。

但是,我們能因為這樣的結果,就将他們此前用體溫暖熱的血袋,不遺餘力的争取和不眠不休的死扛,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徒勞嗎?

「永遠去幫助,常常去安慰,有時能治愈」

——這是美國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也是天下醫生的真實寫照。

02

醫生的堅持,源于對生命的敬畏

...

李娜,19歲,因患有多發性大動脈炎,引發了冠心病,心髒左側兩根冠狀血管完全閉塞,僅有的一根可以供血的右側冠狀血管也阻塞了90%以上。

...

這根比頭發絲還要細的血管通道,維系着李娜全身的血液輸送。如果這根已經有嚴重病變的血管也堵住了,那再好的醫生也将回天乏術。

考慮到李娜的歲數和身體情況,醫生在 “心髒搭橋” 和 “心導管介入” 這兩個方案中,選擇了難度更大的後者。

...

然而,由于李娜的心血管閉塞過于嚴重,醫生在進行了6個小時的反複嘗試後,還是沒能打通她的血管。

盡管如此,手術後,醫生仍然認為,心導管介入是更适合李娜的醫療方案。

但這一次,她的父母猶豫了。

...

吳偉,與李娜有過一次類似的手術失敗經曆。他55歲,患有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心髒右側冠狀血管中間部位完全閉塞。

在第一次手術失敗後,醫生也建議他等待時機,再進行一次心導管介入手術。

與李娜的父母一樣,吳偉也有猶豫。

同樣的手術方案,再做一次,能夠獲得成功嗎?

...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争,最終他們還是聽從了醫生的建議。

他們的手術被安排在了同一天,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主刀。

對葛均波而言,這兩場手術不僅考驗着他的技術,也考驗着他的信心和堅持。

...

吳偉的手術在上午8點準時開始,手術室内葛均波一點點的推送着導絲;手術室外,數十位來自各地的專家屏氣凝神的關注着手術的進展。

...

手術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将導絲送達吳偉心髒堵塞的位置。然而,由于吳偉的血管長期不通,堵塞物鈣化,導絲根本通不過去。

于是葛均波決定,從主血管旁邊細小的側支血管繞行到主血管的另一端,反向進行疏通,這在心導管手術中被稱為 “逆向技術”。

...

但是,由于側支血管繁雜而細小,導絲就如進入了迷宮,始終難以走通。

在正向和逆向都走不通的情況下,不僅葛均波感到為難,在場的各位專家也都拿不出更好的辦法。

但葛均波沒有放棄,他回到了手術的起點,再次從正向進入。然而,正向進入又一次失敗了。

此時,手術已經進行了3個小時。由于手術是局部麻醉,吳偉的意識逐漸清醒,有些躺不住了。葛均波一邊安慰着吳偉,一邊繼續着努力。

他再次從逆向進入,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尋找最後的機會。

...

在嘗試了近4個小時後,轉機終于出現了。葛均波從最遠端的最後一根血管進入,使導絲成功到達了閉塞段的末端;接下來,隻要能将閉塞段打通,就能夠建立起完整的通道。

然而就在成功在望時,導絲的頭部忽然打了個結,沒有力量再繼續推進了。

此時将導絲拉出來,很容易将剛剛走通的血管拉傷,導緻通道閉合;但手術不得不重頭開始。

至此,手術已經進行了5個小時。

在這5個小時裡,葛均波始終穿着十幾公斤重的鉛衣,一隻腳支撐站立,另外一隻腳踩X光。從頭再來,考驗着他的體力和信心,但他仍未想過放棄。

又經過了30分鐘,完整的通道終于被建立起來了。

...

這是決定手術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步驟。為此,在場的專家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随着導絲的推送,兩枚支架成功植入,吳偉的手術在耗時近6個小時後終于成功了。

...

然而,葛均波并沒有休息的時間,随即他就進入了李娜的手術。

這一場手術,難度更高、風險更大,李娜在手術中随時都有可能因為心髒缺血而猝死。

盡管做了大量的預案,葛均波仍感到緊張和擔憂。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手術的進展異常通順,導絲順利進入了李娜心血管的病變處。

就在大家準備慶祝時,葛均波的手由于長時間、高強度的精細操作,開始劇烈的抽筋。

...

經過快速的處理,葛均波回到手術台,忍受着劇烈的疼痛,繼續推進着導絲。

手術已經接近成功,他不想手術出現意外。然而,兩分鐘後,他又一次痛苦地離開了手術台。

...

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完成整台手術了。在确保完成了高難度部分後,手術交由另一位專家接手。最終,手術取得了成功。

曾經的失敗、患者的猶豫和這一天内種種的突發情況,都讓這兩台手術一度接近放棄的邊緣。

但家屬、患者和醫生共同的堅持,換來了李娜和吳偉像普通人一樣正常生活的機會。

醫生的堅持,源于對生命的敬畏。

他們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克服着身體和心理的極限,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03

面對失敗,醫生比我們想象的更脆弱

...

醫務處的綜合接待辦是瑞金醫院處理患者投訴的地方。這一天,胰腺外科副主任醫師程東峰被叫到了這裡。

很少有醫生會在病人面前哭,這會被人誤會,認為醫生承認了自己有過失。但程東峰忍不住了。他為這個病人寫了46頁的病史,開了106頁的會診記錄,124頁的醫囑單。如今,這些努力全白費了。

記者事後采訪他時,他說:手術像拳擊一樣,一拳打倒了,有些病人爬起來很快,有些病人爬起來很慢,甚至爬起來了又摔倒。作為病人的家屬,跟醫生是站在一個戰壕裡的,大家一起扶他站起來。到最後還是站不起來,作為家屬,是不是能夠理解這個過程?大家都希望把人救回來,突然就終止了……(說到這裡,程醫生的雙手緊緊交扣着,不斷發出帶着哽咽的歎息聲)

...

大家或許會覺得,醫生看多了生死,應該比大多數人更堅強、更抗壓;但在綜合接待辦,你會發現,不是這樣。

很多醫生即使在醫療行為中沒有過錯,依然會内疚。

這個過程無比殘酷和艱難,卻幾乎是每一名醫生的必經之路。

X醫生在2017年11月9日接手了一位患有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患者在做了手術後,于11月22日正常出院。一周後,患者腹脹再次入院,動了第二次手術,最終醫治無效死亡。

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醫療差錯,瑞金醫院的醫療缺陷委員會對X醫生進行了嚴格的質詢。對疑難雜症的複盤,有時就是醫學進步的開始。

...

經過專家們的讨論,X醫生對于兩次手術的選擇和時機,包括入院、出院的判斷,都是正确的。隻是患者兩次腸梗阻間隔時間太短,沒有給醫生太多的機會。

X醫生沒有醫療過錯。

X醫生的上級黃粱,在綜合接待辦跟病人的家屬一點點地講病情。家屬們克制着自己的情緒,沒有拍桌子,沒有摔門,隻是哭着聽,努力理解着病情怎麼變成了這樣。

病情的變化不僅家屬想不通,X醫生也想不通。

...

盡管沒人指責,患者家屬也與醫院達成了和解,X醫生的思想包袱仍很大。兩個月後,他被查出來得了甲狀腺癌。

我們知道醫生常常要面對死亡,然而我們并不知道,看多了死亡的他們是如何支撐下去的。

每一位病人都希望醫生能夠妙手回春,但在病魔面前,醫學常常是蒼白無力的。

如果你走的夠近,就能看到醫生皺起的眉頭,緊握的雙手,和眼眶裡的淚水。


疾病,死亡,都是生命的自然規律,這人人都懂;但當它具體到個人時,我們總是不太容易接受。

死亡不僅是個體生命的離去,它還考驗着活着的人,如何繼續活下去。

培養一位優秀的醫生,至少要15年。醫生的培養,不僅來自于醫學院,更來自于廣大的人民。

每一個醫生都是人民的寶貝,如果你真的懂得失去的痛苦,就請不要再讓我們承受更多的失去。

緻敬所有在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古木說】,讓古木知道,路上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