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创造了一张。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对于女性而言,从小到大不论多优秀,都逃脱不了被他人品头论足评价外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丑小鸭,都渴望变成白天鹅;但很多白天鹅,还觉得自己不够美。就像《魔镜》里的“她”,身段高挑、素颜清新,却依旧会有“自己是世界上最丑的女孩”的容貌焦虑。

...

或许因为女性天生共情能力强,别人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就能埋下怀疑的种子;但对自我的肯定,却需要一点一点花时间重新建立。当齐溪说到整容医生用温暖的手托着她的脸左右端详,告诉她你不丑、你的五官很漂亮的时候,不知有多人和我一样哭到喉头发酸,心疼她也替自己委屈。

在这个短平快的年代,因为了解内在的成本太高,所以外貌成为了快速有效的“第一眼”社交工具,似乎“颜值即正义”。也因为比起内在的提升,让容貌变美有化妆打扮、医美整容等等多种捷径可走,再加上消费主义的商业宣传,使得更多人对于外表改变的渴望越发强烈。但有意思的是,如果内心的成长没有跟上,越是追求外在,内心就会越空虚。就如同剧中的女孩,变美后在同学会上扬眉吐气产生了“报复”的快感之后,却更觉得自己成为了“活在朋友圈里的人”,“到底是在取悦谁呢”?

...

这一个聚会前疯狂“装修”,自拍时万物皆可凹造型,热闹过后又茫然无措的“她”,不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你我她么。明明是“听见她说”,我却看到了自己。这大概就是这部独白剧的意义吧,以“她”之口说出了很多女孩子的心声。希望真能如赵薇所言,让内心更强大一点,而不是武装得更厚一点。当我们从内在去寻找自己,对外在或许就能不那么苛求。而自我越是丰盛,也就越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

审美本来就是很个体化很主观的东西,不要被刻板、单一的社会化审美情趣绑架。大眼睛、高鼻梁是美的,但不是只有这样才美。当美变成千篇一律的流水化产品,这个世界就变得无趣又单调了。与其苛刻自己迎合狭隘的审视,不如听一听自己内心的渴望,找到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美。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

或许会有人拿《听见她说》和BBC原版比较,的确,相较于BBC版本为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发声,勇敢的质疑全世界。《听见她说》则更温和,更贴合中国女性的现实困境。这是为中国女性迈出的第一步,无论这一步多么微小,能迈到哪里,对于中国的女性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是很有意义的一步。就像昨天看到豆瓣各个组里很多人都在勇敢得说出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容貌偏见一样,当我们愿意说出这些、讨论这些、质疑这些,这“镜”就有了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