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年之後,面對衆多中國讀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先生将會回想起他和卡門女士探訪中國時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令他至今仍然感到憤怒的是書店裡各個出版社擅自出版的《百年孤獨》随處可見,他怒火中燒當即放言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其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當時的他毫不知曉看似絕不可能在他有生之年獲 得授權的中國将會在許多年後的一天成功敲開了這扇關閉多年的大門。
今天無意中發現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耗資百萬美元首獲《百年孤獨》中文版授權,高昂的版權費算是替過去20多年中國出版社承擔責任了。此前中國出版界一直緻力于取得馬爾克斯的正式授權,但是這個倔強的馬爾克斯始終沒有松口,直到新經典的總編輯陳明俊用西班牙語給他寫了一封聲情并茂的信。他在信中寫道:“正如當年您在巴黎隔街深情喊着‘大師’向您的偶像海明威緻敬一樣,我們正隔着太平洋竭盡全力高喊着‘大師’向您緻敬。我們相信,如果您聽到了,您一定會像海明 威一樣揮一揮手,大聲喊道:‘你好,朋友!’”也許正是這些話打動了馬爾克斯,讓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激情與夢想,大師終于還是松了口。還有傳言說陳明俊 正是為了出版這本書才創辦了新經典,陳明俊更是稱出版這本書賺錢不賺錢已經不再重要,能為上一代人還債很高興,更重要的是現在年輕人如果看不到《百年孤 獨》将是一件太遺憾的事。成書于1967年《百年孤獨》終于在44年後迎來了首個正版授權的中文版,在此之前各種未經授權的譯本就已引起過巨大的轟動,其中黃錦炎、沉國正、陳泉譯三位合作的譯本更是入選高三教學課本,絲毫不亞于當初在哥倫比亞掀起的熱潮。它深刻影響了當時整整一代人,改變了中國文壇的走向,莫言甚至說自己讀了五六頁之後便開始寫小說了。這傳奇般的《百年孤獨》令我再次想起已過的往事,曆曆在目仿佛一張畫軸慢慢鋪卷開去。
多年以前的我并沒有意識到後來會回想起當時看《Stranger Than Fiction》(中譯名《奇幻人生》)的場景時意猶未盡又看了一遍并寫了唯一一次影評,更不會想到多年後的今天還會詫異于電影叙述風格與《百年孤獨》有異曲同工之妙,忍不住從角落裡把它翻出來貼在這裡:
首先是主人公充滿數字的精确式生活吸引了我,故事一開始就精确定位于主人公用來精确度日的手表,12年來每日都要刷32顆牙齒每顆76遍來回38遍上下38遍,每天出門帶一個蘋果以每個街區57步的速率走 過6個街區剛好趕上8點17分的公車,飲食時間精确到秒。這樣一個如同手表一樣機械式重複的生活注定是一個有趣故事的開始,隐隐讓人感到故事将會以戲劇性 的對比來打破波瀾不驚單調而孤獨的生活。是的正是這個賴以生存的手表改了主人公的生活,還在最後挽救了他的生命。
其次是叙述者的力量再次深深的觸動了我,尤其在小說中已經領教過那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以第三者的視角叙述故事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隻是一種常見的手法,但 如果你剛好是故事的主人公這一切将變得不可思議。你會感受叙述者力量的強大甚至到達恐怖的程度,作者可以讓你做任何事包括你不願意的事,甚至在故事的最後 以安排好的方式将你殺死。還好影片中隻是以一種較溫和的方式來表明這種力量,沒有正面地表現出暴力的強迫傾向。然而,叙述者叙述着你正在做的事,包括你的想法,來來往往還有你不知道的部分,他知道你的全部甚至比你了解自己更了解你,他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事包括将來發生事,無需關系到死亡就已經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了。在這裡叙述者與主人公相互獨立而又存在着某種神秘的聯系。很容易讓人思考主人公做的每一件事,沒一個舉動,每一個想法,是出于他自己還是出于叙述者? 當時我就想主人公去找文史教授是主人公的選擇還是叙述者的安排?是主人公的行動決定了叙述者所要叙述的事,還是叙述者所叙述的事決定了主人公的行動?作者那場想象中的車禍如果是真實的,假如作者死了那主人公的生活将怎樣繼續?主人公最後接受事實自己選擇救下小男孩而死亡,這又何嘗不是作者的安排?當主人公 與作者取得聯系之後作者自身也在這個作品之中嗎?另外故事中除主人公之外的其他人,同事、被調查者即後來的戀人、小男孩、教授等等其實也在作者的新小說中,隻是不是主角而已,那麼他們與作者的關系呢?主人公與身邊人的交往導緻的情節發展也在小說中早已被安排好了嗎?等等一系列問題耐人尋味,在這裡現實與 奇幻相互交織在一起,将你帶入一個真實與虛幻交錯的奇妙世界。
接着電影的叙事風格讓我想起了《百年孤獨》,“他毫不知曉這個表面上看似簡單無害的動作将會導緻他即将到來的死亡”這樣的文法像是吸取了魔幻現實主義代表馬爾克斯那獨創性寫作手法的精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将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諸如此類在一句話中包含過去、現在、将來時空的轉換,叙述從中間切入,在現在的時間點上,把以前發生的事呈現出來,把未來發生的事提前說出來,讓讀者同時處于回憶和期待的情境之中,同時造成前後呼應 首尾相抱渾然一體的美感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如同對仗一般。這裡同樣是用一種叙述者的口吻,不動聲色叙述着一個家族長達百年的傳奇故事,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 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曆史。《百年孤獨》被譽為拉丁美洲社會百科全書,是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寫就的美洲史,在這裡現實與魔幻同樣相互交織在一起。當現實中人們熟知的“地球是圓的,像個橘子一樣”的常識在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經過着了魔似的研究之後說出,并遭到了無情的嘲諷時,不知道是應該表示同情,還是應該表示悲哀。
然後影片有很多巧妙的安排,想象中跳樓、車禍、起重機破壞房子、蘋果、小男孩得到新車作為禮物、那個聲音對這個城市的熟悉程度、教授奇怪的測試問題、喜劇 還是悲劇的分類等,教授就是教授,竟然想到了什麼也不做來阻止任何情節的發展,以此可知道情節是否會自己找上門來。有的情節是靠外在的事件或危機發展而有些則是靠自身發展,穿過一扇門進門後的情節就發展了,不穿過的話這個情節不會發展,幹其他事去了其他的情節就發展了,那麼你什麼也不幹,故事就結束了,頗耐人尋味。這其中有的出人意料,有的看似無關緊要,有的看起來很荒謬,但在最後這些都交彙在一起,所有伏筆都在最後形成了呼應,形成了一個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另外當時我以為主人公 是為了成就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而選擇了死亡(那個教授就是這麼說的),當然還是不知道是自身的選擇還是作者的安排,我想是兩人共同的選擇吧,但是這個作品已不再是十年來最好的作品了,已稱不上偉大了。
最後簡單說一下那首插曲,簡單的旋律配上有節奏的器樂,演唱不加修飾,唱出自己心中所吟唱的,其中流露出的真情很容易抓住你的心。
我并不是很喜歡電影當時卻心血來潮寫了一篇影評,恐怕多半是源于那酷似馬爾克斯的叙事風格。在此也隻能模仿一下向偉大的馬爾克斯緻敬。
另: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嚣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與貧困。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
《百年孤獨》在馬爾克斯構建的虛拟世界中達到了頂峰。這部小說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虛構,從而締造了一個極其豐饒的雙重世界。它窮盡了世界,同時自我窮盡。
——巴爾加斯•略薩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唯一沒有争議的一位。
——韓素音
在那些剛出版就暢銷的文學作品裡,有些與世長存,比如《百年孤獨》;另一些則銷聲匿迹,也就沒有比如了。
——餘華
《百年孤獨》這部标志着拉美文學高峰的巨著,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顆悲怆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
1984年年底,我花了1塊6毛錢,在王府井新華書店買到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孤獨》。讀了五六頁之後,我就開始寫小說了……
你随便翻開一頁都可以讀下去。
——莫言
20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