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私信我,為啥要給這劇打一星,短評無法貼圖,就寫個長評吧。首先看這劇時代背景。
1946年上海,解放前的上海,了解這段曆史,都知道普通話這東西,是解放後才開始大範圍、大力推廣的。解放前的上海,弄堂裡那是到處充斥着上海話、甯波話、蘇北話、江北話的地方……唯獨少見就是普通話。但是,這劇,開場男主說普通話、小偷說普通話,周圍人說普通話……最可笑的是,這個弄堂裡聊天的戲,個個都說了一口地道北方方言。
讓我忍不住回頭看片頭,我是不是看錯了,這地方不是上海?再三确定沒眼花,片頭說的就是上海。除了男主媽和姐姐來幾句上海話外,這劇到處都是普通話、北方方言……标榜質感精品年代劇之前,請某些人考慮一個問題,這部劇連語言都用錯,算得上哪門子質感、精品、年代劇?
語言、台詞上,已經完全不是那個時代該有的味道了。再看場景,我看男主的家,男主人設是弄堂小市民,但是男主家,那個寬敞的客廳,偌大的廚房,還有上下獨棟别墅結構:
這是解放前,弄堂普通上海民衆的家?這住宿條件,擱在解放前上海,絕對是資本家!解放前的上海,弄堂小老百姓,一家人窩在十平方的居室裡,衛生間就是一個馬桶,窗戶打開就能夾對面鄰居家的菜,廚房就是一個煤球爐。
聊完語言台詞、置景,不屬于那個1946年上海,絲毫不接地氣,且沒有品質感,再說說鏡頭、打光、色調的問題。這劇不知道,導演是怎麼想的,經常畫面很霧化,類似偶像劇那種柔光處理,結果是,導緻背景灰一層,人物灰一層,強凹所謂質感嗎?年代劇,有必要這樣拍嗎?對比一下,個人看的比較有味道年代劇,老酒館。
老酒館,人物拍得是很高清的,沒有啥刻意柔光雙攝。背景也是清晰明了的,整體畫風和諧統一。而這部隐秘,既喜歡像偶像劇那種朦胧虛化柔光,人物妝容又想走寫實主義畫風,看女主那張,女主是在灰蒙蒙一片裡面如菜色,旁邊趙警官那張,則是一片灰灰蒙蒙裡豬肝色外加柔光……這個畫風,個人看了是覺得非常的不舒服。真要是偶像劇,人物妝容肯定要偏白,柔光雙攝上去後有一種夢幻的感,跟偶像劇的非寫實的畫風是搭的,本來就是看顔值刷CP的下飯劇,主角漂漂亮亮的,沒問題。而這劇,處理的,不敢恭維,真不如那些偶像劇。
你以為這劇拉垮的地方就這些嗎?不!服裝造型也不在線!來看看下圖:
男主這身藍色白色滾邊T恤休閑裝,白色休閑短褲,小白鞋,說是1946年的上海弄堂,違和感十足的!擱在現代,反而沒有違和感。導演、服裝、制作人,你們這樣拍時候,真的都沒看出問題來嗎?質感精品年代大劇?請問這劇,從語言台詞、布景制作、服裝化妝、拍攝打光鏡頭,那一點有1946年屬于上海的年代感?别标榜品質了,别尬吹了!還有評論裡,說這劇如何如何接地氣,有小人物時代感的,真的看過這劇嗎?沒啥吹啥,真的很尬!
還有劇情,也是問題一大堆,開場抓賊時候,以為是搞笑畫風,一切換,三天前,弄堂碎碎念、女主搞諜戰、警察局浮誇的排擠……小人物日常不是,男主那資本家的别墅太奢華了,情節設定也沒時代地氣。諜戰劇,又不像,穿插的劇情太過零碎。警局的官場,也不像。總之劇情就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子,不知道編劇到底想寫啥?
這劇,我都不想吐槽演員、明星了。因為除了他們,别的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導演、編劇、幕後制作團隊,你們就别尬吹什麼質感、精品、年代大劇了!把你們花在營銷、買水軍、買豆瓣評論、刷分……等等方面的精力和錢,花在研究那個時代、那個背景、那個時代下小人物故事到底該如何寫……等等方面,好好去做一部劇吧。
樓下、私信有人對我說,美國大片外星人還講英文呢。但人家那是商業大片、科幻劇、幻想類。美國,幻想類作品裡,妖魔鬼怪、精靈都講得是英文。人家可沒有标榜過人間煙火,時代小人物,年代大戲等等标簽。請看看這劇豆瓣5星高贊好評都是些什麼,取了部分截圖,特别略過粉絲誇愛豆演技那些,不想談論那個。
人間煙火氣,大放異彩原創民國大劇,小人物,大時代,那個年代的人物鮮明貼切……,無一不在誇誇其談這劇拍得有多麼寫實,多麼貼切,多麼有年代質感,多麼的優秀,簡直就是國産年代劇之光等等。1946年舊上海,到處是标準普通話、北方口音,連弄堂裡聊天都是一群說北方話的大老爺們!這叫寫實貼切?!一部拍舊上海的年代煙火氣大戲,就算不用上海話,也起碼用上海普通話吧,那些主演們就算不能說上海普通話,起碼發音也要吳侬軟語吧,這大面積北方口音算什麼意思?如果拍得精緻一些,這劇按照時代和設定階層,上海那時候普通老百姓、弄堂裡的小市民,口音應該是甯波、江北話混上海話。
還有男主那個小市民人設,住着那獨門獨戶的小别墅……頂着一頭淺棕色發色……有些休閑衣服造型相當的現代……等等等,看過普通觀衆,真的能大誇特誇如何如何寫實:人間煙火氣,大放異彩原創民國大劇,小人物,大時代,那個年代的人物鮮明貼切?看完這些評價安利,我點開看了之後,真的一排問号?????
有些東西與其事後去營銷,不如事先花精力、花時間、好好去研究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物,真的把心思花在劇的品質和煙火氣上,而不是花在營銷、尬吹、刷口碑上。
統一回複,樓下關于地方方言的問題:偶像劇是不需要的,但一部寫實主義、煙火氣十足的劇,個人覺得地方方言、地方口音是有必要的,要不如何叫煙火氣十足的呢?
2007年的《雙面膠》滕華濤導演代表作之一,播出後引起廣泛熱議的劇,拍當代婆媳婚姻生活寫實都市劇,海清、潘虹老師就是根據環境需要講得上海和上海口音的普通話,而塗松岩、李明啟老師就是一口北方口音因為演的是從東北來的家庭,而周圍配角龍套口音都沒問題。 以前導演、演員、團隊可以做到,為啥現在的劇都不可以呢?時代進步了,咱們觀衆對影視劇要求和審美就應該越來越低,才對是不是?
去年,我和我的祖國單元裡的《奪冠》,徐峥導演拍的,講得上海弄堂小事,用的是上海話和上海普通話。去年,30億票房電影裡用方言都沒問題,擱在這部劇上就是非分要求了?這裡咱們先把男主放到一邊,咱們不讨論男主。其他主要演員、主要配角,選角團隊,就不能找可以說上海話、上海普通話、或者最低要求也得吳侬軟語吧。不行,選角團隊非要找一堆滿口北方口音的來演上海警察局警員、上海弄堂小市民。選角明顯有問題,還不能指出批評,還非得跟着你們去吹接地氣、人間煙火、這才是國劇之光嗎?真是呵呵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