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關于女性的電影,引起了不少女性的共鳴,頗受關注。

最開始,吸引筆者的則是它的名字。

當然,國外有不少人是因為女二超高的顔值而被圈粉的。

...

image

更有意思的是,部分網友對影片名進行模仿般的評價:

從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時落淚,總是沉默。

從不平等,很少關愛,有時受傷,總是渣男。

總是默許,有時逃避,很少拒絕,從不反抗。

差别從不消失,生活很少如常,現實有時殘酷,命運總是玩笑。

......

是不是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今天就來聊聊這部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

image

它可以說是美版的《四月三周兩天》。

不同的年代,相似的情節,相似的境遇,相同的憂傷,相通的痛感:

聚焦于女孩幫閨蜜去秘密堕胎的一次生活經曆。

...

image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某小鎮。

17歲的女孩奧秋(茜德尼·弗拉尼根 飾)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決定要堕胎,但根據當地法律,未成年堕胎必須要家人陪同。

...

image

更可怕的則是,部分人和宗教在道德方面譴責堕胎。

為奧秋看診的當地女醫師,得知她想要堕胎後,也試圖勸解她:

一旦你把寶寶抱在了懷裡,就不會再有任何疑慮了。

...

image

事實上,奧秋完全不想要肚子裡的孩子.......

她和父親(很可能是繼父)關系糟糕,他甚至會對她言辭存有冒犯。

母親精力多用于照顧更小的孩子們,和她之間也缺少溝通。

她隻好決定自己偷偷去紐約堕胎。

...

image

她的表妹斯凱蕾(塔莉娅·萊德 飾)是個活潑漂亮的女孩。

...

image

她們在同一家超市打工,斯凱蕾得知奧秋懷孕後,二話不說偷拿了收銀的一些錢,陪着她前往紐約。

在路上,漂亮的斯凱蕾遭到了一個年輕男孩的強行搭讪,給了對方手機号。

...

image

好不容易到了醫院,奧秋又被告知因為懷孕了18周(當地女醫師告訴她是10周),而必須要轉去他們在曼哈頓的診所進行手術。

這打破了她們的計劃,更糟糕的是又多了過夜和車費等開銷,奧秋又堅決不同意求助于家人,斯凱蕾聯系了那個搭讪她并時常發消息給她的男孩......

...

image

...

image

之後,她們成功在男孩那借到了錢,奧秋正式進入了堕胎流程。

接待她的醫生很溫柔,但問的話卻很有殺傷力:

你近期有幾個性伴侶?

你的性伴侶威脅或恐吓過你?

你的性伴侶打過你,扇過你耳光或者對你造成過其他身體上的傷害?

你的性伴侶是否曾違背你的意願,強迫你與之發生性行為?

雖然隻有根據情況進行選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但作為當事人的奧秋痛苦不已......

...

image

終于,做完了這場該死的堕胎手術,奧秋終于可以大吃一場了。

斯凱蕾問奧秋:你覺得怎麼樣,痛嗎?

奧秋回答:沒什麼感覺,隻是不舒服,累。

斯凱蕾很體貼:要不要吃一點?(她的面包)像蟲一樣。

奧秋接着說:圓圓胖胖的。

斯凱蕾回應:對,但是好吃,而且有可能對你身體不好。

奧秋笑着說:話是這麼說,但是對靈魂好啊,畢竟有那麼油脂,對吧。

斯凱蕾也開心地笑:那麼多油脂。

...

image

這段極具生活化而又溫柔的一幕,則是除了【斯凱雷在“犧牲自己”時被找到她的奧秋,偷偷在柱子後默默勾住了她的手指】外,最讓人喜歡的地方。

人與人之間的溫柔關懷與強大的共情能力所散發的光輝,讓屏幕前的我們也被溫暖到了。

...

image

最後,她們結束了這場旅程,返回了家鄉,繼續着她們的生活。

就這樣無聲無息、沒有說教或是所謂和解,影片結束了。

這像極了實際人生中很多人的生活一樣,有些是沒有結果的就過去了,有些是還沒有太多的機會去思考就要面對下一件事情,有些則是還沒有意識到它就流過了......

...

image

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是一部劇情簡單,但足夠真實殘酷的影片。

由導演伊莉莎·希特曼(《沙灘鼠》)自編自導的新作。

榮獲了2020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和聖丹斯美國劇情單元評審團特别獎。

豆瓣評分7.5分,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

它整體的表現手法近乎白描偏克制,有種淡淡的痛感,真誠記錄了部分女性的生活困境,貼近地呈現了女性在性暴力與堕胎困境中的痛苦。

尤其是對于男性對女性的窺探與壓迫,和女性在親密關系中可能存在的被傷害和偏弱勢的境遇,都讓人印象深刻。

...

image

影片中有這樣一組對話:

斯凱蕾問:你生病了嗎?

奧秋回答:女孩子的毛病啦。

斯凱蕾說:一瓶止痛片就可以了,你以前有想過自己要是個男孩該多好嗎?

奧秋回答:一直都想。

微不足道的幾句話,道出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痛苦,這種痛是身為男性很難想象的。

...

image

更想說的是,這背後還反應了女性試圖對自己的身體的掌控,其實也是一種變相地對自由的渴望。

實際上,雖然影片沒有交代奧秋肚子裡孩子的父親的任何情況,但我們都知道她曾受過性暴力。

這個孩子很可能是被迫懷上的,再結合她在得知自己懷孕後打了鼻釘,打自己的腹部試圖打掉孩子等舉動,也契合了她企圖掌控自己身體自由的意願。

而在争取的過程中,她不僅遭受了社會中無形的而又堅固的道德系統的摧殘,更被現實框住和耽誤了她想要盡快去終止子宮裡的在生長的生命的時間。

當個體渴望的自由(無論是精神層面還是身體)與整個社會機制産生關聯時,可悲的是受傷害往往是偏弱勢的那部分人。

...

image

在實際生活中,複雜情感的背後混雜着的權力和經濟驅動力,存在一些社會性别的結構性暴力和恐慌,而未成年女性更容易處于身體與經濟弱勢的一方。

生活中存在一些男性對女性的不經意的凝視,可能會給女性造成一定的壓力,但他們可能不自知。

還存在有些人可能隻是言語上的調侃和感官上的意淫,比如,那個打工時無聊的大叔對斯凱蕾有意無意地調戲;

有些人會做出更過分的舉動,比如露陰的舉動;當然還會有更可恥的行為.....

也許他們也都是生活不開心的普通人,但不可否認他們這麼做與社會的權利等級相關,而他們做出這種行為不用承擔過多的風險。

但還是要說一句,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是敵人。

這些不應該是成為大家内心恐慌或是“恐男”等拒絕擁抱世界的理由,信息爆炸(很多信息都是側面的)和情緒販賣,讓人無所适從,但我們都應該拒絕做一個冷漠和絕望的人。

...

image

在親密關系中,弱勢的一方話語權可能會更少易受到傷害,所以更應該要保持自我的意識,獨立的經濟基礎,增強識别危險的能力,追求平等互助的健康關系.....

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的身體與精神的虐待,都是可恥的,應該被強烈譴責。

我們不該對此抱着偏見:以為受害者一旦是女性,這件事就變成了“女權”,就有了争議。

我們更不應該對此抱着偏見:分享這樣的文章的女性就是女權主義,或是遭遇了婚姻不幸的人.....

健康的社會應該鼓勵女性和男性去争取自己應當的權利,而不要習慣性去做沉默的大多數,但也不要打着所謂的名義去企圖剝奪他人的權益。

...

image

我們都明白,孩子打掉了,這一次留下的創傷将會無法徹底消除......

這部影片看似淡淡的,卻有着隐隐的不适感,呈現了我們生活中的某些生活困境,它不光是拍給女性看的,男性也應該花時間一看。

總之,做人呐,想要快活,就要靠我們自己!

當然,還要遠離偏見和傷害......

...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