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紀錄片最舒适的一點就是不用擔心演技,畢竟現在國産片找一部演技無硬傷實在太特麼難了。

學校發的免費電影票,開場前10分鐘我才匆匆查了一下電影簡介。原先隻知道豆瓣分數很高,意識到原來是一部紀錄片并且在同類型片子中評分一般以後,我抱着準備浪費一晚上的心态看完了全片。

整體上是比較滿意的。

“維和”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先前學校裡有參加維和的學姐回來做報告,又紅又專,我還挺不屑一顧,隻覺得軍營那種環境洗腦很徹底。

後來吧,在老強的熏陶下,一入左派深似海,從此自由是路人。。。

總之,我嘗試走出多年來那種西方中心主義的預設藍圖,盡量以一種更現實主義的角度思考國家之間政治意識形态的博弈。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甚至我們本土化後的二十四字,都不是什麼先驗的絕對法則,而不過是一種統治方式。什麼樣的治理最符合我們的目标,最能給人民帶來幸福,這才是最重要的。

站在這樣的立場上來看這部片子,若論收獲,主要是初步了解“維和部隊”的存在狀态,他們的任務、執行任務的方式、所面臨的危險以及付出這一切的意義。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深度參與這樣的維和行動當然不單為了世界性的人權保障——咱還沒有這麼“高”的覺悟。我認為,最重要的目的依然是通過參與維和行動來提高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此外也要在國際輿論場上掌握塑造我軍形象的主導權。

這部片子的叙事線比較清晰——進駐、日常生活和任務、戰鬥和犧牲、送别和緬懷,但主題線其實有點猶豫,一方面它顯然是一部記錄本國維和行動的宣傳片,另一方面又似乎在努力洗清自說自話的嫌疑,把較多鏡頭送給難民營内外的複雜糾葛,以及戰友間、戰士和親人之間的樸素倫理感情。正是這部分的内容讓本片完成了“真實”的洗禮,從而成為一部基本合格的紀錄片。

電影結束後,很罕見的,百講裡響起了集體掌聲,很多人出去的時候眼睛也紅紅的。作為一個習慣了“精緻利己”的five,在兩位烈士的對照下,我也難免自慚形穢。。。

什麼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什麼樣的死才會迎來衆人的緬懷?

都說這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懷疑時代,現在誰要是說自己信仰xxx,多半會被當成被人牽鼻子走的傻子或者天真可笑的二愣子。然而我現在覺得,傻子和愣子過得比一般人從容,有時能當個傻子也不失為一種福氣。

當然,明知道自己是個傻子還要當傻子的,那需要的就不是福氣,而是勇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