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十三》劇照

看完《狗十三》,哭成狗。

中年婦女讀13歲李玩,竟毫無障礙,每個眼神能都懂,每縷心思都能合上。

即使沒養過狗,即使出生年代早20年,即使父母沒離婚,我還是經曆過如出一轍的13歲。

沒錯,李玩能代表每個女孩的13歲。

在那之前,世界黑白分明,歡喜純粹,我們還是自己。

在那之後,天地混沌,悲傷四處潛伏,我們隻能選擇性地做自己。

父親說女兒懂事了,其實是李玩漸漸收斂起自我,去默默迎合渾濁的成人世界。

人生就這樣悲哀地輪回,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也終将變成自己讨厭的模樣。

同一個世界,同一種家長。讓我們來細數一下,電影中那些最令孩子讨厭的“家教”梗:

1、大人沒必要跟孩子道歉。

爺爺弄丢了愛因斯坦,卻不直接說,而是由爸爸說。說了很多,卻沒一句歉意。

老人怎麼可以給孩子道歉?爺爺不道歉,爸爸也不道歉,還反過來數落李玩任性,甚至大打出手,嫌她不懂事。

最後的結果很有諷刺性,李玩給爺爺道了歉。

可是,令李玩困惑的是,弟弟打傷奶奶,李玩覺得弟弟應該向奶奶道歉,爸爸卻說:“小孩子懂什麼?”

這種雙标,孩子實在消化不了。

大部分女孩可能沒李玩執拗,但一樣被大人當做空氣。

在他們眼裡,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是不需要獨立人格的。

2、想當然操控孩子。

李玩喜歡物理,想報物理興趣班,但爸爸硬逼她改成了英語。

爸爸兩次讓李玩給大人敬酒。

繼母讓弟弟在爸爸同事面前背三字經。

狗丢了,繼母又買了一隻一樣的,不顧被李玩識破謊言,全家堅持說這就是丢了的那隻。

孩子是道具,劇情再狗血,都必須配合大人演下去。

3、出爾反爾,趨炎附勢。

爸爸答應帶李玩去博物館,卻因為應酬耽誤了,不僅沒有歉意,反而當衆附和别人貶損女兒的興趣愛好。

爸爸拍領導馬屁,當衆賣弄蘇東坡的詩詞。領導問李玩讀什麼書,李玩說《時間簡史》,領導說那都是小孩子看的書,要看就要看“子曰”。

繼母緊跟着拍上了,說自己兒子從小就抓古典文學,并讓孩子當衆背《三字經》。

4、人後溺愛,人前逼迫。

全家把弟弟寵成了小皇帝,卻又逼他背三字經、學輪滑。

結尾,李玩看着弟弟學輪滑的眼神意味深長。

弟弟被教練逼着喝牛奶喝到吐,跌倒了幾次伸出手求助,教練卻一再閃開,讓他自己站起來。年幼的弟弟哭着求抱抱,卻被教練一把甩開。

難怪這部電影被雪藏了5年,還不是因為戳中了“中國式教育”的痛點:父母剪斷了孩子翅膀,卻怪孩子不會飛。

我該學會堅強時,你寵溺我;我脆弱時,你卻逼我堅強。

做過李玩,所以同情她。但是看到電影後半段,我們卻又無法恨李玩的父親。

這是因為,我們一半是李玩,一半是父親,兩個角色都真實地附在我們身上。

李玩漸漸活成了父親理想中的樣子,但父親卻又十分清楚成長的代價。

看到最後,李玩的媽媽終于在電話中出場。

爸爸接到前妻電話哭了。

為什麼?

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的理解是,繼母小三上位。跟小三過了幾年,李玩的爸爸才明白當初棄之如履的,原來是何等珍貴。

日子過來過去變成一個模樣,小三甚至還不如原配稱心。

在片中有伏筆,爺爺數落爸爸不懂事,隻是沒點破。

李玩的爸爸捂住女兒的眼睛,放聲恸哭,是向回不去的過去忏悔吧?

正如李玩走在街上遇到愛因斯坦,不去相認,反而怕被狗認出來,是因為自己變了,變得沒臉見狗。

像《麥田裡的守望者》,麥田是童年的隐喻,狗也是童年的隐喻。弄丢了狗,就是弄丢了童年,而且丢了兩次,最後一次丢得太徹底。

片尾,李玩終于忍不住,躲在街角哭起來。

哭是向童年緻敬,也是向童年告别。

看過一項科學研究,說人體細胞每7年會全部更新完畢一次。也就是說,每7年就會誕生一個新的自我,那個自我和7年前的自我并不是同一個人。

細思極恐。如果一個人能活到70歲,他要變身10次。對過去的記憶,僅靠基因複制來維系。

想想看,7歲之前的我們是原件,後來的我們都是複印件、複印件的複印件。

什麼時候複印出了差錯,生命就停止了。

因此,每個人都有向童年緻敬的理由,因為從此以後,我們會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越來越虛僞,越來越不喜歡自己。

冰雪溪,用文字認識自己,用文字與你相遇。公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