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黛 || 文

昨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口碑炸裂。看完影片的人都記住了一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但我記住的是另一句: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無法搬動它。

我們之所以對不信命的叛逆如此癡迷,是因為大部分的我們都被成見和宿命壓垮,情感需要出口,生命需要光,所以看哪吒,就是看我們内心的自己。

縱觀整部影片,處處皆有成見。

我們對動漫的成見

昨天跟朋友聊天,我說晚上要去看哪吒。朋友特别詫異地說:你去看這樣的片子我還是很驚奇的。如果是我去看哪吒,那就是正常的,因為我一直都很喜歡哪吒這個人物形象:叛逆、桀骜不馴、抗争,我欣賞這種性格。你又是為什麼去看哪吒這種動畫電影呢?

我說,動畫電影也有好電影呀,像《大聖歸來》《白蛇緣起》《風語咒》都是不錯的片子,無論是從故事上,還是視覺效果上,都挺适合看的。

這就是潛意識裡的對動畫電影的一種成見,我曾經就有。這種成見是由于我國的動畫電影長期存在低幼,讨好孩子的問題,所以這種成見被一直延續,并不為人所注意。

好的導演不願意涉足動畫電影,自認為有品的觀衆也不會去電影院看動畫電影。

直到近年來,随着個别動畫電影的爆燃,讓我們看到了國漫電影的迅速發展,于是觀衆對國漫電影的成見越來越顯現。

劉闊導演在《風語咒》大賣後,面對媒體采訪時就曾說:

“國産動畫票房普遍低迷,品類普遍低幼的原因就在于‘國人的偏見’---認為動畫片隻是小孩子的玩意”。

無獨有偶,《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談及創作片中哪吒形象的初衷時表示:

“一開始我是想做一個打破偏見,扭轉命運的主題,我篩選了中國神話的角色之後,最後選擇了哪吒的這個角色,哪吒具有少年英雄的形象,能夠闡述我的中心思想。畢竟長期以來觀衆對國産動畫已經形成“低幼、難看的固有思維。”但這次全行業是鼓着勁想做出一部好作品來,很多外包公司在虧本做這部片子,就是因為認同這部電影的主題:打破成見,扭轉命運。”

一部影片未必會改變人們的成見,但十部影片,一百部影片呢?

...

我們對哪吒的成見

電影裡的哪吒颠覆了我們對以往哪吒的認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裡,哪吒變成了個操着北京話的小痞子,豁牙露齒,笑容邪魅,煙嗓念着打油詩,走起路來揣着褲子,吊兒郎當,猛一回頭吓你一跳。那雙黑眼圈,真的是點睛效果極好,附帶幾個豁牙,總給我一種香港老片裡小僵屍的既視感。

“其實動畫版哪吒的原型有100多個,最終我們選擇了這個看上去有點兒"醜"的小孩兒。觀衆可能先開始覺得它和一般可愛的電影主角不同,但看完後或許會被他由内而外的性格所打動,消除對他外貌的偏見,這種形象選擇也是最符合故事的,因為我們故事的主題就是"擺脫成見"。”

導演成功地用哪吒的外在形象給了我們一種全新認識,打破了對哪吒的成見。至少,這種脫離你期待和想象力的形象,會更願意讓我們有走近其内心的好奇感和新鮮感。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導演不僅試圖打破人們對哪吒的偏見,甚至頗有野心地對其他人物同樣進行了異于傳統的改編。滿口四川話的太乙真人、消瘦口吃的申公豹、孤獨有禮的敖丙都讓我們看到了導演在試圖打破固有成見。

除了基本框架和部分原始設定外,《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個全新的反英雄、反主流的玄幻故事,而其最終落點又不是單純的“離經叛道”,而是融入了孤獨成長、逆天改命的元素,這恰恰是當下市場所需要的“新鮮故事”,既有年輕人喜歡的刺激,又有現代的人情味。

此影片裡的哪吒,生而孤獨卻倔強成長。因為“魔丸”的出身,哪吒從小受到來自外界的誤解與成見,被父母關在府裡一個人孤獨長大。看似頑劣魔童的外表下,是對朋友及他人認可的渴望。孤獨成長與高燃形象的反差,使得新哪吒“不認命”的塑造更加豐滿,大大加強了故事的可看性。這哪裡是神話故事?這分明就是自己呀。

我們隻會對别人有成見,對自己,往往看不見。

...

無處不在的成見

影片說,抛棄成見,做自己的英雄。但是很遺憾,成見無處不在。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搬動它。”

這是申公豹講給敖丙的金句,無論是放在申公豹身上,還是敖丙身上,都極其合身。

身為元始天尊的徒弟,申公豹即便勤勉努力,卻依然得不到師父的重視和肯定。因為申公豹是豹妖。申公豹自述的原因未必全面,但至少映射出了申公豹因為出身被人冷眼的現實。

同樣因為出身為妖,備受成見所累的還有龍族。龍族曾為天族立下戰功,打敗衆多妖獸,最後卻因為妖族出身不被信任,永鎮海底看守妖獸。正是因為成見,讓龍族受到不公待遇。龍王之所以與申公豹合作,将龍蛋注入靈珠,化為敖丙,正是想要隐藏敖丙作為龍的出身,以此能夠建功立業位列仙班,改變家族名為守衛實則為囚犯的處境。所以龍族将希望寄托在敖丙身上,當所有神龍将身體上最硬的龍鱗給敖丙做成萬龍甲時,我們便已然能料到敖丙做出的選擇。

宿命的悲劇才是最大的悲劇。而這悲劇,是因為成見。敖丙如此,申公豹如此,哪吒更是如此。

可以說,最早的成見源于元始天尊。當混元珠被元始天尊煉化為靈珠和魔丸時,成見就已存在:靈珠為善,魔丸為惡,要遭受天雷劫的毀滅。

既然混元珠為一團混沌,無善無惡,為什麼又要強分善惡呢?敖丙與哪吒的存在不正是說明善惡本為一體嗎?當敖丙和哪吒融合時,力量是最大的。這是因為完整,而不是因為純粹。

...

神仙如此偏見,又何必強求村民慧眼識珠呢。成見源于恐懼,或者說成見源于自我保護。村民對哪吒的成見,正是因為哪吒的頑劣異常總是會給村民帶來災難。即便後來哪吒打走了海夜叉,乃至拯救了陳塘關,我始終相信村民的成見不會放下。因為哪吒對于村民來說,不可控。他們對哪吒的畏懼,大于所有的情感認知。

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就像我們以為三十歲的女人就必須要結婚,否則就是不幸福;就像我們以為男女之間隻有性,沒有純潔的友誼;就像我們以為同性之愛是一種病;就像我們以為有錢的都是富二代;就像我們以為被老闆重視是因為懂得谄媚;就像我們以為女性受害者是因為穿着暴露……

成見太多,我們無力消除。

就像哪吒所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隻由我自己說了算。

我們都期望成為哪吒一樣不理成見,成為自己的英雄。但是,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是被成見所左右的向往英雄的普通人。

更為可悲的是,我們一邊被他人的成見所傷;一邊因為成見傷害他人。

原創首發個人公号,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