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所不能》這部電影看點很多,男女主角是盲人、而且都是高顔值,有甜有虐,被黑暗勢力傷害,再加上複仇、劇情轉折不斷,這部電影的節奏多變、層次豐富。
電影的主角是盲人,電影給我們呈現出的主角生活方式和态度,他們積極向上,追求幸福,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别。甚至電影的處理中,他們對幸福的理解比我們普通人更為深刻。

所以電影的開端,兩個盲人生活中種種小事和細節,看出他們的生活并不容易,充滿了艱辛,但是羅漢和蘇的相遇相戀,浪漫而充滿新鮮感,仿佛一切因為兩個人的愛情而大放異彩,愛欲如同烈火,兩個看不見的人因為愛情而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光明。
電影的開局有多甜倒牙的幸福,結局往往就有多苦不堪言的慘烈。

電影到了中段,前面令人隐隐不安的鋪墊,終于将幸福的生活割裂,讓兩個人的幸福支離破碎:蘇受到侵害,權利的系統肆無忌憚,正義的系統包庇罪犯,羅漢申訴無門……悲憤絕望、孤立無援,這是人生中真正的黑暗。

兩個人在家裡偎在一起,仿佛兩顆在巨大黑暗中,兩顆顫抖的小火苗。然而這兩顆小火苗,在蘇再次遭受侵犯并自盡時,“噗”的一聲熄滅了。
蘇的死亡,将影片的矛頭引向對政權體系和監管體系的诘問。随着羅漢解讀遺信,我們才恍然明白,真正讓蘇走向死亡的,不是被侵犯的屈辱和傷害,而是對正義的缺失和黑暗的未來感到絕望。

警察們穿着正義的外衣,卻包庇罪惡,議員們向民衆拉取選票,卻仗勢欺人有恃無恐。影片的主題得以深化,視角由特殊群體的黑暗轉為整個社會體制的黑暗。
失去愛人的羅漢變得更加孤獨無助,但是因為仇恨,他獲得了巨大的能量。他深知在這個黑暗的社會體系下,求人不如求己。縱然羅漢智力超群,親自複仇對他來說也是一條最難走的路,但也好過無路可走。

最終羅漢逐步實現了自己的複仇計劃,他的複仇是層層遞進的,首先向警局通報自己的複仇,讓警局在他的複仇中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無能為力、無法伸張。
其次是侵犯妻子的從犯,将仇人以看似自殺的形式吊死,以重申妻子看似“自殺”其實是被殺。

在兩人曾經被關的倉庫裡,羅漢讓主犯阿米特嘗盡了死前的驚恐絕望,并設計救弟心切的兄長謝拉爾親手了解他的性命。諷刺了謝拉爾對胞弟的處處庇護,實則是親手葬送了阿米特的人生。
最後是謝拉爾。謝拉爾雖然不是直接兇手,但是謝拉爾包庇罪犯,作為權利高層,他的做派葬送了羅漢和蘇的未來,他們本該有着人人羨慕的幸福生活,但是因為有謝拉爾這樣的當權者,葬送了他們的幸福——羅漢選擇還在建設中的新房複仇,就在那個他和蘇并肩幻想的飄窗,了解謝拉爾的生命。

最後警局局長知道自己無法提取任何證據指控羅漢的罪名時,也體驗了一回欲訴無門的困境。羅漢用自己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方式,讓這個黑暗的世界裡的罪惡,也體驗了一把“盲人”的無助感。
當然這其中的複仇,雖然讓觀影的人感覺痛快,但現在始終這隻會一種假想的故事結局。影片中刻意弱化了複仇中的種種bug,也對一些設定做了美化處理,比如是否刻意拉低反派角色的邏輯判斷能力?權錢勾結的勢力,真的會因為懼怕輿論而不敢扣押一個盲人?他們真的會因為缺乏證據而轉折不斷?

《無所不能》借這樣一個故事,表達了人們在面臨一種“不求人便求己”的困境時,自己可以無所不能的的願望,但這隻是電影,那些無所不能的幻想在現實裡聽到的都是“不能”的聲音!
雖然羅漢的複仇是高智商的以暴制暴,可當正義的體系崩壞,何以報德?何以報怨?當賴以生存的法律制度成為犯罪的溫床,作為一個普通人,該當如何?
文章:花花某兮兮
圖片:《無所不能》劇照,來源: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