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觀影經驗中,能夠觸動人心、值得看的片子,有兩種。

一種,叫「值得一看」;另外一種,叫「值得一看再看」。

第一種匠氣規整,所有笑點淚點都在該在的地方。看下來覺着沒啥大毛病,兩個小時也算沒白過。但往往或笑或淚都隻在當場,看完翻篇兒。一段時間過去,所有情節人物開始面目模糊,甚至後來偶然再看到時滿臉疑惑:這片子我看過???

第二種不僅當場笑過哭過,看完還會不斷回味。某些場景和台詞長留心間,每每想起依然為之動容。會忍不住再看一遍,會仔細聽完每一首配樂,會去了解片子的拍攝過程,閱讀與其所述時代有關的一切,甚至想去片中故事的發生地浪一趟——如果那地方真實存在的話。

第一種我很少主動向人提及,而第二種我會情不自禁逢人就念叨兩句——就是那種,「我享受了一場很棒的電影,不分享簡直覺得自己不道德」的心情。

《無問西東》,屬于第二種。

...

首先得說下,很多人一看有教主擔綱主演就望而卻步了——是的我剛開始也是帶着糾結去的,但看完覺得他演得還不錯……

其實片子是很早以前拍的,那時教主還不耍帥不油膩,自然而然有傻FUFU的淳樸,完全符合角色人設,做主演可以的。

另外對電影的拍攝畫面實在服氣,絕對是近年華語片中少有的審美在線作品——還是曹郁,就是那個在《妖貓傳》中奉獻了最美盛唐的攝影指導,看來他又拍出一個最美西南聯大了。

而且為了追求畫面質感,影片全部采用膠片拍攝。膠片拍攝的好處,昆汀等導演都有闡述,這裡就不細說了。據悉,因為北京洗印廠的關閉,電影膠片很難再有機會沖洗,該片有可能是最後一部國産膠片院線電影。

...


...

「無問西東」四個字取自清華大學校歌:「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它與意氣風發的青春有關,但又不隻是青春。正如電影的英譯名是 Forever Young,而不是 So Young 或 Youth。

同樣是描繪青春,17年年底上映的《芳華》讓你笑過哭過後難受心堵,而今天上映的《無問西東》,有時讓你會心一笑,有時讓你鼻酸眼紅,但終會令你哭得心情開闊。

影片講述了四個不同時空、曆經百年的故事:民國初年、抗戰-西南聯大時期、建國初期、當代。

四個時空,五個年輕人,每一段故事,單拎出來都足以動人心魄,但合在一起依然動人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創作團隊居然能将它們得體地連起來。

這種時空連接,讓我想起西方古典音樂的經典曲式——變奏曲。

所謂變奏曲,簡單說來就是由同一主題的不斷變幻而組成的樂曲。就像一列火車有同樣大小的一節節車廂,但不同車廂又有一些裝飾或内部結構的不同。

民國初年的清華學生吳嶺瀾的故事,是這部變奏曲的序曲。

當他在迷惘中請教校長梅贻琦:“什麼是真實”時,就為整部樂曲奠定了基調。

沈光耀所處的抗戰-西南聯大時期,是這部樂曲的主題樂章。

這一時期,抗日戰争爆發,時局艱難,為繼往聖絕學,為續華夏弦誦之音,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南遷合并,先在長沙組成臨時大學,後又繼續南下,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

...


...

從1937年8月決定組建開始,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在曆史上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在這不到9年的時間裡,不僅有聞一多、胡适、錢鐘書、陳寅恪、華羅庚、沈從文、朱自清等等一大批大師級老師,更培養出汪曾祺、楊振甯、李政道、黃昆、鄧稼先等衆多著名文學家和科學家學生,真可謂大師雲集,人才輩出。

與此同時,八年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前後有1100多人主動棄筆從戎,包括梅贻琦校長的兒子梅祖彥。電影中的沈光耀,也是參軍學生之一。

無論是努力存續華夏文化,還是毅然決然參軍抗敵,也許因為戰争實在太過殘酷,這一代人救亡圖存的願望,來得比任何時期都迫切,對祖國的赤誠真心,也表現得比任何時期都堅定猛烈。

我想,這正是它成為《無問西東》這部影片主題樂章的原因。

時間來到建國初期,一邊是重整山河的百廢待興,一邊是政治運動的灰暗壓抑。王敏佳和陳鵬的故事,是主題樂章的第一個變奏。

中醫護士王敏佳,最初的錯誤,隻是為了虛榮撒了一個小謊,卻落入被衆人唾罵的深淵;終在死裡逃生後,選擇為真愛奔走。

核研究員陳鵬,面臨理想與愛情的人生選擇,說“我有人要照顧”,但愛情并未在一開始選擇他;而當敏佳落入“深淵”,他又是那個給她托底的人。

抗戰時期對國家的赤誠,在建國初期政治壓抑的變奏中,演變為對愛人的深情。

...

陳鵬(黃曉明飾)

到了當代,白領精英張果果,被勾心鬥角的高層相争犧牲過,面對利益和道義彷徨過。但最終,他還是選擇并确認:“我和他們不一樣。”

他在爾虞我詐中對職業初心的堅守,是電影主題的第二個變奏。

從主題樂章到兩個變奏:對祖國的赤誠、對人的深情、對職業初心的堅守,歸結起來,其實又都落回到序曲中梅贻琦校長對「真實」的回答: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都不違背自己,都感到坦蕩而安心,這就是真實。(大意)

同樣提到「真實」的,還有在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泰戈爾。

他在民國初年到清華演講,鼓勵學子們追尋生命的價值,追尋自己的真實;

...

吳嶺瀾聆聽泰戈爾演講

而那些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大學子,讀了泰戈爾蘸滿真實的詩歌後,也能在面對戰機轟炸時從容自若,甚而更有緊迫感地奮力讀書。

這裡的「真實」,也可以換一個我們從小就知道的詞:赤子之心。

什麼是赤子?一位父親說,直到他有了兒子才突然明白:小孩的身體是紅色的,他跟大人不一樣,哦,原來這就是赤子。所以才有老子說的“能如嬰兒乎?"

何謂赤子之心?對小孩來說,做一件事的理由永遠隻有一個:我想做,這麼做我開心。

為了這份無可取代的開心,不管發生什麼都一定要做,即使要忍受很多很多的痛苦,那滋味也是十分甜美。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孩子和嬰兒,都不是閑來之筆。

所以,這五位懷揣赤子之心的年輕人,命運早已注定——

吳嶺瀾一定會選擇自己的天賦所在,沈光耀一定會去參軍,王敏佳和陳鵬一定會為愛奔走千裡,張果果一定會拒絕獲利的不正當手段。

曉寄

雖然是虛構的五個人,但卻牽扯出真真實實存在過的曆史,牽扯出一個個赤誠、深情、堅守初心的「真實」的個人。

即使面對戰争、政治運動、社會鬥争等時代潮流時,這樣「真實」的個人顯得過于弱小。

但,隔一段距離去看,我們終會發現,強大的時代潮流在力量耗盡後消退了,而弱小的個人從曆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