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慶幸今天二刷了《八佰》,重點是,在電影院看的。

  前幾天沒有時間去電影院,在網上看了《八佰》的盜版。看完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不是評分很高嗎?再上網看影評,差評滿天飛!心中各種吐槽,疫情中的第一部影院電影,特别失望。

  今天周末,我答應小孩去電影院看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下映了,隻有《八佰》是新片。老公建議選擇《八佰》,我極力阻攔,爛死了。可最終我妥協了,作為周末的家庭娛樂,也為了兌現承諾,我隻有去接受二次傷害了。

  看到一半,我越來越發現自己錯怪這部電影了。巨大屏幕,立體音效,如身臨其境。八佰壯士英勇抗敵的一幕幕,讓我心潮澎湃,感動落淚。走出影院,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為這部電影正名!

...

  首先我整理一些吐槽點,給大家一一解釋。

  第一,口音出戲?

  八佰壯士以湖北口音為主,謝晉元團長是廣東口音。觀衆尤其吐槽謝團長的廣東話不标準。我查了一下,謝團長是廣東梅縣人,應該是說客家話,所以他說廣東話不标準那才是對的。其實這種天南地北的方言更顯真實。 

  第二,綁炸藥跳樓?

  有些人吐槽直接把炸藥丢下去就行了,為什麼人要跟着一起往下跳,白白犧牲生命?其實,當時情況很緊急——重型坦克逼近,日本兵頂着厚實的盾牌,迅速靠近倉庫牆體.,瘋狂鑿牆。牆體一旦倒塌,四行倉庫便危在旦夕。而士兵們的火力很難阻止他們的前進。就在那一瞬間,鄭凱飾演的士兵留下遺言,轉身就綁上炸藥毫不猶豫地跳下去了。

  我當時也想,完全可以不需要人跟着跳啊!現在再看,其實人背着炸藥,才有重量,有沖擊力,才能撞開盾牌,掉到人群中,才能摧毀所有人。如果隻扔炸彈,可能隻在盾牌表面上爆炸,以它們的威力,破壞性不大,畢竟盾牌也是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的。在這緊急關頭,在沒有提前部署,在敵人強勢的各個方向的攻擊下,誰還有時間考慮?隻能立刻摧毀眼前的這些危險。而且當敵人的子彈密集地向跳樓的這個洞口掃射時,你想要隻扔炸彈也是不可能的,扔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被擊中了,炸彈可能扔得不準,或扔不出去,會危及樓裡的人。所以,這裡一定是要跳樓的。

  看着一排長長的綁着炸藥準備往下跳,從容赴死的隊伍,我動容了。對于奔赴戰場的士兵,抗擊侵入自己家園的敵人,與之同歸于盡,“丈夫許國,是為幸事”。而對岸的老百姓,開始是看熱鬧的事不關己的漠然心态,但空氣越來越凝固,他們屏息地看着一河之隔的對面炮火連天,四百壯士英勇抵抗強大日軍的猛烈攻擊。而士兵們跳樓報名的決絕的聲音從濃濃煙霧中傳到對岸,響徹雲霄。普通的名字,平凡的人,曾經是種地的,放羊的……此時,他們是軍人,用生命無畏地捍衛家園。

  如此英勇與悲壯震撼了那些“隔岸觀火”的人們,激起了他們對敵人的仇恨,對同胞的同情。于是那個常在樓上拿着望遠鏡看對岸的教授,放下了軟弱,憤怒地拿上自己的獵槍向對岸放槍;岸邊的幾個年青學生相視一看,轉身離開,從後面知道,他們偷偷去了對岸,也要加入戰鬥;也有送電話線,送旗幟,送物資的情節。漠然的國人終于被喚醒,義憤填膺,同仇敵忾,用自己的方式保家衛國。

    第三,送電話線?

  電話是戰場上傳達命令情報的關鍵。倉庫裡沒有電話線,于是出現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前赴後繼地送電話線過橋的一幕。很多人質疑為什麼不晚上遊過河送,就像後面的女學生。

  但是,這是一個思想成長問題。誰都不知道白天過橋有巨大危險,所以最開始大家肯定會想到最直接的辦法——橋是唯一的通通。當時租界裡的人被士兵們的壯舉所感動鼓舞。一群熱血青年抱着視死如歸之心跑上橋頭。這時沒有冷靜地思考判斷,隻有一腔熱血。這不是理性的做法。

  但先感性,再理性。很多人做事情都是先一頭熱血紮進去,沖動蠻幹,遇到了阻力,才會反思。

        經曆了白天過橋送電話線這樣的殘酷,才冷靜下來,過橋是行不通的,得摸索另外的辦法——晚上遊過河,于是才有了女學生過河的成功,後面大家想到的辦法就很更多了,比如做了大型的彈弓,把東西彈過去。在一次次的失敗經曆中反複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采取更有效的辦法。所以,剛開始,人們便做出了旁觀者看似很幼稚的送電話線行動。但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行動。

        每個人都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革命是需要先驅者的。他們也是英雄。

  第四,升旗?

  賭場女老闆送了一面旗幟,由女學生冒着生命危險,親自送到謝團長面前。現在問題擺在面前,升還是不升?如果要堅持兩天,得保存戰鬥力;可是最終他們選擇了升。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對的。

  升旗明顯是對敵人的挑釁,是蔑視,所以招來了敵人更為猛烈的攻擊。盤旋在上空的敵機淩厲呼嘯而來,子彈像雨點射過來。士兵們高呼“中華不會亡”,用血肉之軀擋住槍林彈雨,最終堅守住旗幟,始終在樓頂高高飄揚。

  這無疑是對河岸的國人精神上的洗禮。之前是為戰士們的英勇戰鬥而同仇敵忾,現在更讓他們明白,這場仗不僅僅是一場戰鬥,更是保家衛國的戰鬥,是民族的戰鬥,是抵禦外侮的戰鬥。升旗喚醒國人,也震撼了西方人。置身事外的西方人也驚訝于他們這種無疑送死的行為,敬佩他們不屈不撓的意志,讓全世界知道上海沒有淪陷,國軍并沒有撤退,還有軍人奮戰。

  所以升旗是必須的。

  第五,過橋那麼危險,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能過橋?

  外國人,記者,特派員……他們自由地通過橋面。其實大家注意看,橋上有一面德國納粹旗幟通過。這個畫面出現兩次,一次是送電話線。好幾個人躲在旗下面,隻不過有一個提電話線的人被日本人打中了,其他人都安然無恙地過去了。第二次在橋上出現,是在特派員的出場之前,所以特派員也是得到納粹旗幟的庇護才過橋的。為什麼?日本入侵中國,德國作為法西斯國家的老大,作為同盟國,日本是不會朝德國國旗開槍的。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會有一些人能自由安全地往返。當然這隻适合少數人。士兵們撤退肯定不能用這個方法,日本人是不會允許中國士兵躲在旗幟下面的。

  第六,敵我兩方的軍官見面的目的?

  日本軍官是為了私心要向謝團長挑戰。日軍知道他們要撤退,知道第二天日方要重炮進攻,而他也要調走,他就沒有機會赢這場仗。他曾經揚言三個小時攻下倉庫,可是花了四天也沒攻下,傷亡慘重,現在眼看機會失去,不甘心,這是軍人的恥辱。

  而接下來謝團長會接受挑戰嗎?國民黨特派員帶來的消息是讓他當晚撤離。如果他也為了一己私利,為了自己的榮譽,為了沒有敗仗的污點,為了不被對岸的老百姓,不被後人恥笑,為了作為軍人戰死沙場,他可以選擇留下來堅持戰鬥。可是他還是為了大局着想,選擇了撤退。這樣對比,不就顯得日本人的無能狹隘嗎?謝團長深知撤退對于他來說,是一種恥辱,但撤退的意義對整個國家是巨大的。

  雖然八佰壯士以政治博弈失敗而撤離,但撤退,是為了活着,保全戰鬥力,以後能在全國發起反攻;活着更是能帶着希望的種子,像星星之火一樣,喚醒四萬萬同胞。撤退的意義非凡,大智大勇之人方能看得如此深遠。

  第七,虎頭蛇尾?

     前面聲勢那麼浩大,結尾卻顯得混亂。

  在撤退前,已經安排好,派一小部分人斷後,配合撤退。另外一部分做好撤退,不許戀戰。可是在撤退之戰開始後,斷後的人就沒有音信了,有始無終。其實,電影早就暗示他們的結局了。姜武飾演的瓜慫走上樓頂,耍大刀,唱大戲,用大炮對準敵方。他的作用是控制制高權,阻擊敵人火力;而另外一群斷後的人,則走出倉庫,向撤退的相反方向走去,深入敵人腹地。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牽制住敵人,吸引敵人的火力,才能讓撤退順利進行。當他們舉起槍鎮定地走向敵人時,導演已經用鏡頭語言暗示他們一定會犧牲的。隻不過是導演仁慈,沒有拍他們犧牲的鏡頭。

  在結尾,當士兵們冒着生命危險沖過橋時,岸上的人們都擠在橋邊的欄杆前,為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有人就急了,英國人怎麼不打開栅欄?那些人站在那别擋路啊?其實擔心是多餘的,仔細看,橋邊是有一半的門打開的。

  還有老算盤逃到對岸了,被士兵們感染也加入進去了。然後就沒有他的鏡頭了。這是一種暗示,他具體幹什麼了不重要,關鍵是他改變了,國人的意志被八佰壯士改變了,連老算盤這樣貪生怕死之輩都加入戰鬥洪流了,還有誰不會為之奮鬥呢?導演不會笨到沒有注意這些問題的。所以最後的結局處理地很好,平中見奇 ,藝術留白。

  第八,決策失誤?

     雖然前有小隊伍斷後,但沖橋撤退之路,依然困難重重。日本人早已知道撤退的事,提前做好阻擊準備。深夜,照明彈照亮了整個蘇州河,猶如白晝。隻要士兵們沖上橋,就瘋狂地掃射,士兵們就像靶子一樣被屠殺,生命戛然而止。謝團長也受負重傷。面對距離這麼短的橋,現在卻如此漫長驚險。他眼睜睜地看着士兵們在他面前一個個倒下,憤怒沉痛之餘,大吼一聲,“全體過橋。”

  有人說為什麼剛開始不是全體過橋,而是一連一連地過?這樣敵人就不會有那麼多機會射擊這麼多人?我想,應該是撤退之前,為配合英美租界要求,成建制整齊地從橋上撤退到租界。而且面對這個突發狀況,謝團長可能也低估了敵人的火力、阻擊的決心,導緻大部分人的鮮血才換來小部分人的成功撤退。 

        正名結束。

  電影的本質是還原曆史,藝術直觀地展現戰争的殘酷,中國人的不屈不撓,但更多地是為了忘卻的紀念,銘記曆史,不再悲劇重演! 

  這不僅僅是八百壯士的戰争。

  四行倉庫,陷于敵人占領的孤島。白天經曆一場慘烈悲壯的戰鬥,晚上陷入死一般的寂靜,而對岸燈火通明,歌舞升平,再現“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的畫面。地獄和天堂僅一河之隔,浴血奮戰的士兵和麻木冷漠的老百姓形成鮮明對比。國人愚昧無知,魯迅曾斥責他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一旦把他們喚醒,他們一定會義無反顧地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甯死不屈。

  喚醒國魂,萬衆一心,全民抗戰,這才是這場必輸的戰争的終極意義。

  另一個意義,表演戰争,直播戰争,希望博得西方各國的同情和支持。八百壯士的英勇悲壯感動了西方人,卻沒換來他們的行動上的支援。西方各國當然不會為了當時落後的中國損失自己的利益。政府當局俯首屈膝乞求西方國家的救助和調停,乞求别人能施舍和平,到頭來一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弱國無外交!隻有自己的抗争才能換來民族的解放與和平。

  當聽到特派員說撤退的意義是停止戰争,不讓戰争擴大,不要讓更多的老百姓陷入戰争。多諷刺啊。東北淪陷,華北淪陷,上海淪陷,幾十萬國軍潰敗撤退的理由是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政府當局并沒有意識到日本的野心,它是想要吞并整個中國啊,它是想一步步蠶食國土啊。所以國軍一退再退,退出上海,退出首都南京,退到重慶,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助長了日軍的氣焰,失去了民心,國土一點點拱手讓人,讓中國陷于國将不國,民族危亡的危險中。

  想到前幾年,面對國外各方勢力,針對南海領土,中國發出“一點也不能少”的铿锵有力的聲明,做好戰争準備,箭在弦上,時刻捍衛自己的國土,捍衛祖國的尊嚴。是的,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怕任何威脅,也不依賴祈求妥協任何勢力。

  如今,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有強大的祖國做強硬後盾,歲月靜好。和平,是上一輩抛頭顱灑熱血換取來的;而現在,和平,需要我們新一代發奮圖強,振興中華,挺起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