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 rabbit,我想是一部,能让你哭着笑出来,笑容逐渐变质的电影。
影片的前半部分,具有充分黑色幽默的喜剧内核,而后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反战题材,也让人不禁深思,和平之重要与不易。
从选角来看,无论是小演员对纯真孩童和战争狂热分子矛盾角色,还是斯嘉丽•约翰逊那具有矛盾形象和定义的母亲形象,以及那位这位极具现实色彩的比尔•莫瑞—少年营长官,都将其角色矛盾本身的转化和构建饰演的淋漓尽致。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你是饰演比尔莫瑞的山姆•洛克威尔,他是奥斯卡上一届的最佳男配,一开始我读不懂他每次拿起酒杯时那个复杂的眼神,而到后面,那种出于人性关怀的善良,让我对这个角色本身肃然起敬,他是一个渴望和平的士兵,他更像是一个厌恶了战争的人。
而于剧情而言,我觉得导演将 系鞋带 这一行为赋予了它象征的意义,JoJo一共为两个人系过鞋带,这意味着他内心中对妈妈和艾莎这两个角色的内驱变化,第一次系鞋带是他被挂在绞首架上的妈妈系上了鞋带,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许从前他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他渴望为所谓的帝国贡献一切。而从他为他的母亲系上鞋带的那一刻起,他厌恶了战争,看清了现实,他明白了战争的残酷,更明白了他母亲为反战,为防止像他这样的青年、少年误入战争的漩涡而做出的一切贡献。第二次是为艾莎,这是他对艾莎情感上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厌恶,到爱情,在到出门后他学着他母亲的语气说出同样的话,而象征着亲情的诞生,象征对和平的渴望。
导演将战争的残酷解剖于公众的面前。他告诉所有人,战争是撕裂的,是创伤的,是不应发生的。把一个孩子放在和平的对立面,用这种强烈的反差,营造战争之残酷,以及纯真与暴力的对立。孩子是疑惑的是懵懂的,是纯真的,战争是冷血的,复杂的,矛盾的,这是个很好的对比。
我仍记得影片中的两句话。
“现在不是当纳粹的最好的时候”
导演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这场战争,这个开启战争的民族,下了定义,做出了批判。
“我要回家去拥抱亲吻我的母亲”
这是孩子对战争的理解,这是孩子所渴望的一切。
JoJo在看见绞首架上的尸体时,因为尸体的冰冷,而无法直视,但他的母亲将他的头扭了过来,让他直面这残酷的现实,JoJo问妈妈,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妈妈只是回答,他们做了他们能做的而已。
这部电影的风格是纯粹的,甚至我可以说,仅以其叙述方式而言,时间顺序,是一种叙事方式上的极简主义。JoJo问艾莎,你自由后会做什么?艾莎毫不犹豫地回答他,跳舞!
为何而起舞?起舞为何?也许答案只有一个,自由。人类对爱的理解,是感性的,是赤裸的,是纯粹的。正如JoJo的异想世界,阿道夫•希特勒是蠢笨的,一切都是不参杂任何瑕疵的,是纯粹的,是自由的。
let everything happens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feeling is f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