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潮流合夥人》到《720潮流主理人》,對于明星玩潮流這件事還是不太敢恭維,倒不是說他們不夠潮流,而是潮流這個東西有時如同哲學,當你用大白話去解釋時本身就不潮流了,而且還要做成電視化的節目,傳遞到屏幕前其實是很難被感知的,另外,當你說我很潮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有居高臨下之姿,一旦有這樣的姿态,如果一秒對“潮流”的解釋垮掉或者一件作品垮掉整個給人的印象就不那麼潮了。像《麻浦帥小夥》就很聰明,本身就沒有把自己擡到一個很高的“潮流地位”,隻不過是兩個愛美的小夥子根據自己的穿衣搭配的經驗和試衣間存貨來和大家做一個小的展示分享,給人的感覺不那麼具有權威感很親和,這樣的态度下他們對于自己穿過的衣服也确實很有見解,就會覺得還不錯,即使有那麼幾秒你不認同,也不會覺得你被一個不動潮的人侮辱了。

...
潮流合夥人

...
麻浦帥小夥

所以,《潮玩人類在哪裡》成為除明星之外融入了業界真正的設計師,主理人之外的潮流選秀節目,還蠻期待。但值得商榷的是:潮流不可以被定義,又何來規則作選秀的評判标準呢?節目組應該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海選階段從兩個階段四個維度進行,階段上,第一:再造新生(讓選手把自認為古典的東西改造成新的),第二:創意森林(完全創造)。評判維度上,包含創新度、好看度、主題性、共鳴性。這兩個階段和四個維度我還是比較認同,但是就第一期選手們圍繞再造新生主題的表現來說還是很失望。首先大家對于要改造的“經典”定義差别很大,有人拿了校服、還有人拿了泡泡糖、人字拖,作品展示的方式也很不同,有的用裝置藝術有的上作品還有的直接理念闡述,當然,藝術及其表達方式不能被統一,但作為節目呈現這樣的結果還是太亂了。

...
兩個考核階段

...
四個評判維度

反而,節目組快剪過去幾個晉級的選手及其作品個人認為可以展開闡述一下,因為無論是服飾還是裝置藝術大緻還是通過一個電視觀衆可以感知接收的方式傳達出來了。從做節目的角度來說,可能認為不太想以傳統的方式和作品作為節目基本面進行展示以凸顯“潮流不可以被定義”,另外慢剪的幾個選手無論是diss打臉的師姐師妹組合,還是以一雙鞋的碼數變化來闡述心生定義的小夥子,都确實在真人秀表現上更勝一籌,為了節目的話題可能節目組選擇了這些人加大正片占比。但兼顧節目組和觀衆的感受來看,我還是覺得一個成功的節目應該讓人先看懂,尤其以選秀的方式進行,觀衆遵循了這個規則設定去看,那麼節目和導師更應該盡可能遵循節目組設置的規則。

...
自認為的經典

況且節目組已經很好的把賽制階段和評判維度考慮列舉的很詳細了,選手的改造方式和展示類型是不是可以再歸置分類清晰一點。比如:就是統一給所有選手幾件固定的物品和裝置或者靈感之物,讓相同賽道選手在“經典”相同的基礎上去自由改造,即使是大家自己來改造自己認為的“經典”,那也稍微做個分類,比如服飾類、裝置類等等,這樣對于導師的評判以及觀衆的判斷會更直觀。導師們在評判過程中也可以從之前确定的創新度、好看度、主題性、共鳴性四個方向上分别進行一定的闡述,藝術雖然不可言,但是我認為這四個維度選擇還是比較具有代表性,任何讓你驚歎得無須評判的藝術無論如何也能從這四個維度裡找到讓你驚歎的理由。

再說下節目出口,因為要最後打造三個廠牌,還是偏實用方向一點,畢竟沒有銷量的廠牌也不叫廠牌吧,那隻能叫概念廠牌或者未完成創意。既然是偏實用向或者說更面向商業化落地向的出口,那麼最後選拔出的人才一定不能隻有idea,而應該具全産業鍊的幾個核心能力,比如繪圖制圖能力、裁剪能力、搭配能力等,以此倒推,是不是選拔的人才可以更廣泛一點,包括裁縫?設計師?銷售?調研師?哈哈哈哈

...
節目出口

最後,潮流這個詞我認為太大了,大家一窩蜂的都做潮流主題的節目,其實可能沒太想清楚潮流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以節目化的方式呈現?我認為不必自己自讨苦吃,戴這麼重一頂帽子,把潮流拆分來看,說不定會更聚焦和交代清楚,我做服飾就是服飾,我做裝置藝術就是和各大美術館合作做裝置藝術,甚至展示方式也能更聚焦,像看展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