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母親的複仇》

昨天母親節,本來想着要不要帶媽媽去電影院看電影,後來有事耽擱了,我自己一個人去電影院看了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複仇》。

看完之後,發現幸好還是我一個人去看,而不是帶着媽媽去看,不然的話,這個母親節一定并不好過。在電影院裡我哭了很多次,哭的很傷心,我想很多人今天帶着媽媽來看,一定也是和我一樣沖着片頭“一個母親”,然後就來到電影院,完全不知道在這過程會被虐成什麼樣。

鑒于我沒有看預告片和簡介,單純的因為最近沒有什麼電影可以選擇了,然後看到有關“母親的複仇”就直接來到電影院,所以我根本不知道,它是跟強奸案有關。雖然看到“複仇”這個名字,多多少少會想到會有人死去,或者會是類似偵探片的類型,但沒想到它居然是這麼一部讓人看完很壓抑的電影。

...

潰不成聲

不得不說,電影的配樂其實還是很恢宏的,随着劇情的推進也很跌宕起伏, 可惜它錯就錯在很多時候都太過喧賓奪主,比起劇情它更燃情,這樣就免不了顯得有點誘導性的“做作”,畢竟太過煽情也是一種錯,它不由得會讓人覺得反感,就像坂本龍一教授說的,“電影如果可以不需要配樂,那就不讓配樂出現吧”。

好的音樂,是因為它有一種融洽的精神混合在裡面,而不是因為它的強大,它的恢弘而導緻其他畫面的崩潰,讓“畫與音”産生分離感,這是一個配樂大師不應該犯的錯誤。即使每一次看電影,我都習慣性地把配樂當做首要的一點來享受,可這部電影确實很多配樂讓我覺得好聽是好聽,但不合适。

就好像艾莉亞(薩佳·阿裡 飾)在派對活動後面打電話告訴自己的繼母戴維琪(希裡黛玉 飾),自己将會在四點四十分回家,不幸悲劇就在此時産生,她被自己的同學和表哥他們一夥綁架了。接下來的畫面就是她被塞到車上,然後發生了那慘絕人心的強暴事件。

本來氣氛已經夠駭人了,但配樂還是特别的吵鬧,不是說它真的不好聽,而是它用在此時确實不太合适,鏡頭上,與繼母戴維琪那邊的切換的模式和這邊的調度,完全讓人感覺不到它這種吵鬧的用意,特别是後來的俯拍鏡頭,搭配這種配樂簡直是浪費。

...

希裡黛玉

電影後續的很多場面中,也出現了很多那種如此這般“好聽又做作”的煽情背景音樂, 其實,如果真的是一部複仇片或者一部懸疑片,大可不必全部背景音樂都用得如此“震撼人心”,用力過猛,反而會讓人覺得編曲的人缺乏火候,體會不到電影的内核。

像歐美那邊的,同樣是以母親的複仇為題材的電影,如《三塊廣告牌》,《看不見的客人》,它們的配樂就真的很好的做到了相得益彰,不會主次不分,喧賓奪主。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看它們這兩部電影的時候,那種體驗感,會比這部《一個母親的複仇》要來的更加真實的原因。

我們暫且不說《一個母親的複仇》是否真的忠于真實事件的改編,沒有任何出入;是否真的會讓人看到這件事情的改編,是符合現實意義的;它的三觀是否正确,是否真的如網友所說的并不适合現在的文明社會。但在配樂這一方面上,它就已經失去了一個強力的後盾,好電影和好配樂,必須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導緻這部電影的崩盤。

所以比起别人讨論劇情的嚴謹性,編劇的功力,演員的演技,或者說電影現實意義上的正确性,我更在意的還是配樂的問題,假設這部電影的配樂能夠做得再優秀一點,那麼它的評分肯定會越高,它的推廣度也肯定會越高,而不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本土大熱,外國尴尬,甚至被抨擊)這種真實事件改編的“再創作性”也會更加讓人容易接受,也就不會讓很多人雞蛋裡挑骨頭,非得找出它的不好之處了。

因此,即使在電影院的我哭的稀裡嘩啦的,被這部電影的題材所吸引,被希裡黛玉的演技折服,也被心甘情願被它所虐,但是我還是要說一聲,拜托配樂大師,以後配樂的時候不要老想着怎樣制造怎樣強大的音效,而是怎樣讓音樂與電影相得益彰,怎樣才能更好的抓住人心。

end.

...

一家人

...

女兒艾莉亞

...

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