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究竟怎麼了?

他表面上不愛他的母親,其實他反而是十分愛母親的。

而母親表面上做的很好,很照顧凱文,但說實話,她并沒有那麼愛凱文。

一個表面不屑一顧,但内心卻深深戀母,一個表面做的很好,但内心卻并沒那麼愛。相互矛盾,相互糾纏,真是一段畸形的母子關系。

其實母親已經做得很好了,一般人可能都沒她做的這麼好,這麼堅強。

但是她隻是“做”得好,卻忘了對待孩子,除卻例行公事的行動,還得有心靈上的給予。這種親情缺失,導緻凱文成為了一個内心敏感,情感貧瘠的孩子,釀成了最終的悲劇。

母親從始至終,基本沒有給過凱文正向的情感反饋。畢竟凱文是意外得來的,導緻她不得不放棄工作,放棄她熱愛的東西,母親對凱文的意外到來是有怨的。她總是那樣不冷不淡,仿佛機械式的、完成任務一樣的陪伴着凱文的成長,基本沒有給予過凱文被愛的感受。孩子是很敏感的,愛與不愛他總能第一時間覺察到。

而凱文也多多少少有點反社會人格,畢竟不是所有孩子都像他這樣極端。

他想喚起母親對他的關心和贊美,基本不是用積極正向的方式來獲取,反而不斷的添麻煩,傷害母親的感情,傷害家庭成員,甚至不惜傷害所有人,僅僅為了讓母親恨他,讓他成為母親心裡最特别的一個孩子,變相霸占母親所有的關心。

因為他身邊唯一能夠獲取情感需求的大人隻有他的母親,他對母親有一種幾盡變态的占有欲,然而他又不說,他裝得非常潇灑,他用一種精神虐待的方式控制着母親,希望母親能多關心他愛護他。

也許一開始他隻是氣母親不關心自己,因此不斷和母親作對,慢慢發展成習慣和母親作對似的相處,到得知父母要離婚而他的撫養權要被父親拿走時,情緒全面爆發:“你不是不喜歡我嗎?好吧,那我就讓你背負“殺人犯的母親”罪名,你就光明正大的恨我,讨厭我,離開我吧,這樣我也能真真正正的厭惡你,斬斷一切的糾纏了”。

然而母親并沒有如他所想,恨他,厭惡他,老死不相往來。反而在他坐牢期間堅持看他,毫無怨怼之言,到最後凱文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兩年了,我想知道為什麼?”

——“。。以前我以為我知道,但現在。。我不确定了”

其實他也不了解母親。母親并沒有像他想象中那麼厭惡排斥他、完全不愛他。

他看着母親憔悴衰老的面容,仿佛有什麼話要問,卻被獄警打斷,告訴他時間到了。那一刻身為觀衆的我,覺得他翕動的嘴唇仿佛要脫口而出:“你愛我嗎”?或者像小時候那樣,對母親說:“對不起,媽媽”。

臨走時,母親主動機械的擁抱了凱文,這場長達十八年互相折磨,互不理解的母子關系,仿佛在慢慢和解,也仿佛會一輩子糾纏。

而父親在整部影片中基本神隐了。他很少參與凱文的成長和陪伴,甚至不了解兒子,覺得兒子是個心思單純的小不點。他也不了解、不關心妻子,不知道妻子在懷凱文的時候有多麼的慌亂和恐懼,也不知道妻子可能患有産後抑郁,為了家庭犧牲自由、放棄熱愛是多麼的痛苦。

每次妻子向他表達和兒子的矛盾時,丈夫都會說:“隻是個孩子,你應該對他耐心一點”,絲毫不去體諒關心妻子,主動發現和化解家庭沖突中的深層次矛盾,一昧的責怪妻子。不免讓人想起“喪夫式育兒”這個詞。

凱文對父親是毫無感情的,否則他也不會把他殺死,還殘忍的射了兩箭。所以,這個父親當的是非常失敗的,而他作為丈夫,也是非常失敗的。

有人也會問:那妹妹又做錯了什麼呢?

妹妹沒有錯,隻是那個時候的凱文已經不能算是一個正常心理的孩子了。他能當着母親的面自/慰,能當着母親的面蕩/婦/羞/辱其他女同學,這些都不是一個正常的16歲少年能夠對着母親做出的事兒。

而妹妹對于他來說就是一個可以逗弄小玩意兒,甚至還存在競争關系,母親把從來沒有給過他的關愛,都給了妹妹,他很嫉妒并憎惡妹妹。

妹妹因為凱文的故意之舉,導緻一隻眼睛失明,凱文卻毫無愧疚之意,甚至在最後,還殘忍的将妹妹射殺,因為他把母親不愛他的一部分原因,歸咎在妹妹身上,并且他就是想讓母親痛苦,想讓母親恨他,從而獲得變态的滿足和快感。

很多孩子都和凱文一樣,會用一生來證明父母的錯誤。可能大家不理解,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些人在明明知道父母是錯的情況下,依舊聽父母的話做那件事。他們甚至會用近乎自虐的方式來證明父母的錯誤,不惜搭上自己一生的幸福,來報複父母。

——“你不是讓我做嗎?好,那我就做,我要讓你知道這樣做是錯的。”

——“你不是覺得我是個壞孩子嗎?那好,我壞給你看。”

——“你不是不愛我嗎?好,那你就永遠别愛我了。”

因為他們就是想讓父母知道:“我這一切的不幸,都是你造成的”,“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你害的”。

凱文就是這種,你不是不愛我嗎?那我就殺了你所有愛的人,并毀了我自己,我要讓你知道,是因為你不愛我,我才變成這樣的。

說到底還是一場家庭教育失敗的悲劇。

每個夫妻在想要孩子前,都應該看一看這部影片,看看自己是否有資格為人父母,自己是否能夠正确處理和孩子的關系。畢竟在“孩子哭着鬧着逼你給他買糖吃”這樣一個簡單的事件中,也包含着“到底給不給,怎麼給”這種複雜的親子關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