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個終身在海上的鋼琴師1900的故事。

1900是一個被人在1900年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卻不幸在一次意外中死亡,隻有幾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

成日與鋼琴為伴的1900憑借過人的天賦無師自通的練就了以一身連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的鋼琴技藝,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縱使遇到心儀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麥克斯警告他廢船将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去。

(一)自為存在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界定了人與物存在的異同。物是自在的存在,而人是自為的存在。自在存在是本來就在的,而自為存在會因為後天的選擇成為他自身,此前他一片虛無。無論是麥克斯希冀着和1900在岸上看煙花,一切從零開始,還是1900 為逃避沒有盡頭、無法操控的陸地而決絕地沉人大海,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因為人類存在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一直在通過自己的計劃不停地重新塑造着自己。

世界連接着人的存在的兩端。一端是從自在開始的出發點,人所要達到的目标在世界的另一端。人根據他所欠缺的存在,按照他的自為存在的目标,會賦予事物以新的工具性意義,使它們,成為實現自己的可能性的手段或成為需要克服的障礙。

1900從出生伊始就是個棄嬰,沒有國籍,沒有生日,沒有家人。船讓1900感到安全。而對于鋼琴,他是主宰。有限的是88個琴鍵,無限的是在音樂中放飛的自由心靈。他已經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在船和鋼琴。船和鋼琴或許就是他自為存在目标的工具。

(二)恐懼情感

情感是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薩特否認認識是把握外部世界的唯一方式,他說,除了認識事物之外,我們還能”愛它、怕它、恨它。1900沒有安全感,恐懼的情感會把陸地由知覺對象變成了恐懼對象。

而在影片中作用了兩個隐喻:世俗世界被隐喻為陸地,自我世界被隐喻為海上。但真正讓1900恐懼的不是陸地的無窮盡,而是世俗世界裡人們對财富、名利、家庭、物質等無盡的欲望。他說:“并不是我看到的讓我停下了腳步,讓我停下腳步的是我所沒有看到的。我覺得他沒有在陸地上看到那個真實存在的自己。當人的存在被外在的物質财富控制的時候,人的存在就變得異化或者說虛無。所以,存在主義鼓勵每個人都能探究“存在的根源”。

(三)孤獨

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孤獨是由于人擁有的絕對自由而造成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成為自我,但正因為人的每個選擇都不可能完全一樣 ,此時和彼時也不一樣,這一切造成個體的不能被理解,人因此是孤獨的。1900以足夠的理性區分了“我是誰”和“我有什麼”,他孤獨并快樂着。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了群是内心的孤獨”。融人世俗的“生”意味着“那整個世界都隻是重壓在你身上。孤獨靜寂的“死”意味着“在天國仍可以用兩條右胳膊彈奏鋼琴曲”。在弗吉尼亞号最終被炸藥毀棄之時,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孤獨地離開,正如他孤獨地出生。死亡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肉體上的死亡将摧毀我們,但關于死亡的觀念卻能拯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