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三千字,閱讀約需十分鐘)(搬運公衆号2月試水舊文)

...

18453874-a0e88db5ac53c22d.jpg

導讀:流浪地球相較與大型飛船基地逃生,耗能相差至少萬倍,不談什麼“節約資源,利國利民”,****巨大的能耗****最後必将表現為社會個體工作量的暴增,将人類群體拉入超負荷運轉的噩夢中去。

天真可愛的女孩子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總有人大煞風景的說一句“這麼大的眼珠子,得多費電呀!”,開句玩笑罷了!

但你看完《流浪地球》,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幅神往的樣子,我還是忍不住說“得了吧,那得多費電呀!”

...

image

《流浪地球》的背景設定

先引用一段《流浪地球》的原文

“三個多世紀前,天體物理學家們就發現這太陽内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們發射了上萬個探測器穿過太陽,最終建立了這顆恒星完整精确的數學模型。巨型計算機對這個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太陽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變将在很短的時間内傳遍整個太陽内部,由此産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将變為一顆巨大但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如此之大,地球将在太陽内部運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我們的星球已被汽化了。這一切将在四百年内發生,現在已過了三百八十年。”

我們在這裡将已上内容歸納為二點重要信息:1、氦閃爆中,地球将被汽化;2、這将在四百年内發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面臨的命題是“如何付出最小的代價,保障自身的繁衍生息”。

原著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用發動機将地球推向4.3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這個時間将持續2500年,動能來自于岩石通過重元素聚變技術轉變成的能量。

...

image

流浪地球所耗費的能量分析

地球質量5.965×10^24KG,推動這樣一個巨大的星體運動需要耗費多大的能量我們一般人很難想象,不過我們不妨做個直觀的對比:

如果地球按60億人計算,人均分攤質量1015kg。1015kg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用每立方3噸重的花崗岩來計算,截面積1平方公裡,它的長度是333公裡,基本相當于北京到石家莊的直線距離。

飛船派的主張是建造可供人長期生存的巨型航天艦隊,可供人長期生存的航天器人均最低分攤質量應該在什麼範圍内暫難于估算,不過可以先用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作個參考。經查詢“國際空間站總重量419000公斤,額定乘員6人。”這樣計算人均分攤質量70000kg,用上面的花崗岩來計算,截面積1平方米,它的長度是23米。

不過這樣對比肯定有人不同意,首先空間站需要通過地球運送補給,其次空間站使用壽命隻有10到20年。而我們的巨型航天器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可能要使用上萬年。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将航天器的人均分攤質量擴大至空間站的一百萬倍。然後用截面積1平方公裡的花崗岩來直觀理解一下,它的長度是23米。

驅動一個333公裡長的物體,對比驅動一個23米的物體,需要的動能差别判若雲泥。說到這裡我想到了古語所說的“泰山之于芥子”!

如此天文數字量級的差别,對于《流浪地球》中設定的人類科技水平實在太浪費能量,換句話說——性價比太低了!

...

640.webp.jpg

飛船派的生态系統太小了,地球派的很大嗎?

選擇流浪地球的另一個理由是“過小的生态系統難于維持較長的時間”。下面是原著中節選的一部分:

小星老師按了一下手腕上的全息顯示器,我們面前的空中立刻顯示出一幅全息圖像,孩子們的注意力立刻被它吸引過去,暫時安靜下來。那是一個晶瑩透明的密封玻璃球,大約有10厘米直徑,球裡有三分之二充滿了水,水中有一隻小蝦、一小枝珊瑚和一些綠色的藻類植物,小蝦在水中悠然地遊動着。

..........小星老師從随身帶來的一個小箱子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了那個玻璃球,死去的小蝦漂浮在水面上,水已混濁不堪,腐爛的藻類植物已失去了綠色,變成一團沒有生命的毛狀物覆蓋在珊瑚上。

“這個小世界死了。孩子們,誰能說出為什麼?”小星老師把那個死亡的世界舉到孩子們面前。“它太小了!”“說得對,太小了,小的生态系統,不管多麼精确,是經不起時間的風浪的。

飛船派們想像中的飛船也一樣。”“我們的飛船可以造得像上海或紐約那麼大。”阿東說,聲音比剛才低了許多。“是的,按人類目前的技術也隻能造這麼大,同地球相比,這樣的生态系統還是太小了,太小了。”

那麼我們再看看原著中在流浪地地球的四百年中,地球表面的生态環境是個什麼狀态

發動機帶來的酷熱,戶外氣溫高達七八十攝氏度,必須穿冷卻服才能外出。在這樣的氣溫下常常會有暴雨,而發動機光柱穿過烏雲時的景象簡直是一場噩夢!光柱藍白色的強光在雲中散射,變成無數種色彩組成的瘋狂湧動的光暈,整個天空仿佛被白熱的火山岩漿所覆蓋。

在星系的不同位置,地表條件不同,在這裡不再引用其他時期的原著段落,但基本可以概括為“沒有陽光,溫度在極低和極高中無常的變化”。

由此可以判斷地表的生态系統已經完全被毀壞,地球表面應該和火星差不多了,變成了不毛之地。

那麼所謂的地球生态系統保存在哪裡呢?

我們是第一批入城的居民。校車鑽進了一個高大的隧洞,隧洞成不大的坡度向地下延伸。走了有半個鐘頭,我們被告之已入城了,可車窗外哪有城市的樣子?隻看到不斷掠過的錯綜複雜的支洞和洞壁上無數的密封門,在高高洞頂一排泛光燈下,一切都呈單調的金屬藍色....我們就這樣開始了地下的生活,像這樣在地下500米處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遍布各個大陸。

從原著的片斷中我們可以判斷,地球的生态系統保存在這樣的地下城中。

那麼我就不僅生出疑問,如果如同大劉設想的,制造像上海或紐約那麼大的飛行器都是“太小的生态系統”,地下城的人造生态系統又大到哪兒了呢?

綜合以上分析,在生态系統維持上,面臨差不多的難題,流浪地球和飛行器逃生在驅動上耗費的能量卻有萬倍的差别。

...

640.webp (1).jpg

行文至此,我極想改寫一下《流浪地球》

地球派和飛船派在能量需求方面有上萬倍的差别,即使不考慮能量源庫存耗盡問題,控制能量穩定輸出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量。

因為人類智能化水平已經很高,絕大多數工作已經由機械自動化操作,但即便如此萬倍的能源需求差距最終仍被縮小為數十倍的機械不可替代人類直接勞動。

在太陽即将毀滅的前提下,人類的一切工作都開始圍繞星際流浪開展,地球派和飛船派争論不休,最終分裂為兩個陣營。地球派開始制造大型發動機驅動地球;飛船派在近地軌道制造了數以千計的每個能容納數百萬人的大型航天器。

随着工程的進行,地球派的耗能越來越大,随之人類的工作量也與日俱增,地球派的領袖“金二十胖”和“特朗十八普”不得不相繼宣布取消了八小時工作制,延長為十六小時工作制,取消了雙休日,改為全年無休,甚至六十歲也不能退休一直幹到人生命的終結,因為勞動力不足,兒童不再受教育,從八歲起就要到礦場去工作。

在另一邊,飛船派工作輕松,他們的人工工作量隻有地球派的幾十分之一。所以隻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口在做飛船的運行維護工作。其餘的的十分之九人口,老年人不是在飛船城市的大街邊打麻将,就是每天流連于保健品推銷會樂此不彼。年輕人要麼在啃老,要麼吃着空響,要麼當着包租公包租婆,每天對着飛船外的星空發呆,或者刷刷抖音,玩玩吃雞,曬曬朋友圈。

飛船派這樣糜爛腐朽的生活方式,不僅沒有讓地球派心生厭惡,相反很多地球派對自己夜以繼日牛馬一樣的辛苦的工作産生了不滿,他們開始稱飛船派的太空基地為“自由世界”。

越來越多的地球派開始铤而走險偷渡到自由世界,他們犧牲每天本就不多的休息時間,找一些爛木闆和破鐵皮,用錘頭和螺絲刀将它們敲打組合成簡陋的小型航天器,攜帶全家奔向自由世界。

飛船派的基地接收了太多這樣的太空難民,飛船派民衆開始不滿自己的生存空間受到難民擠壓。迫于民衆壓力,飛船派的領袖勻XX招開政經局常委擴大會議,決定在飛船基地和地球之間修建太空隔離網。

即使如此,太空難民仍然源源不斷的試圖偷渡飛船基地,因為隔離網的修建,和難民實在簡陋的偷渡飛行器,屢屢出現空氣逃逸整船難民死亡的慘劇。當年國際普利策最佳圖片獎就是一個小女孩偷渡而慘死在飛船派入口的照片。

聯合國屢屢呼籲飛船派從人道考慮接受更多的地球派難民,飛船派領袖勻XX堅決維護自己民衆的利益,于以了拒絕。

..........

這樣的故事繼續寫下去還能寫很長,隻要每天注意看新聞,把背景改為太空飛行就可以了。

結語:劉慈溪先生腦洞大開,流浪地球的想法的确瑰麗,另我們傳統思維方式下的平常人大呼過瘾。這樣的想像也為我們未來星際航行方式提價了另一種思路,但是我認為将來的星際移民最可能的方式仍然是航天器。

至于網上一直熱炒的“中國人的鄉土情結”,我們最好還是保持警醒,不要抱着臭裹腳布嗅來嗅去了,說的偏激一點,鄉土情結不過是狹隘小農意識的變裝而已。

帶着愛走天涯,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流浪地球?我還是覺得用竹竿撐着台灣去航海更靠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