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思考了幾個問題:

1.zain一家到底遭遇了什麼苦難?

2.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

3.何以為家?


一、zain一家到底遭遇了什麼苦難?

叙利亞政治不穩,戰亂不斷,加上恐怖襲擊,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難民逃難,位于叙利亞西南腳的黎巴嫩,自然成了難民第一時間投奔的地點,很多蛇頭通過地中海黑船的方式偷渡難民,所以就這樣zain一家,作為叙利亞難民的一份子,寄居在黎巴嫩平民窟,見不得天日,倔強的苟活着。

很多人很不明白為什麼zain的爸媽那麼不負責任,是因為以我們現有的幸福根本沒辦法理解難民的困境,這種困境超越了個人,甚至民族:試想一下,你沒有身份證,沒有國籍,不能有穩定的工作,甚至一份低賤的工作也不敢雇傭一個黑戶難民,每天還需要躲避警察的追捕遣送。所以你會看到zain的父母隻能通過制造處方藥的偏毒品飲料獲取收入,也就能看到開始的時候zain去藥店騙處方藥的情節了。

沒有收入,得不到尊重,東躲西藏,寄居在黑心房東之下,每月必須按時繳納房租,這就是整個家庭的現狀,看不到希望。小孩生下來就是奴隸,是父母謀生的幫手,甚至是生存的工具,zain的妹妹被賣給黑心房東,zain很痛苦,離家出走了。

我在想,zain的父母肯定也是痛苦的,雖然也不能因此赦免他們販賣女兒的罪過,正如法庭上,zain控告自己的父母因為生了自己,zain的媽媽哭着說自己的女兒去世也是親生骨肉,“我們遭遇到的對待是你們沒有的”,這是實話,講出了整個故事的無助。

有一個問題是,這麼苦難的家庭為什麼還要生這麼多小孩呢,光考慮生不考慮養嗎,我在想可能有如下的原因:

原因1:正如舊社會時期的中國一樣,人們潛意識裡有一種封建思想:生兒防老,越是窮,越是要多生兒子,然而生兒子的幾率并不如所願,zain一家除了他之外,好像更多的是妹妹。這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通病,越是窮越是生得多,也可能符合大自然的一項生存規律:越是生存惡劣,越是要多生育,從而提高後後代成活的幾率,質量不行,就上量,總有一個能給自己傳宗接代,血脈不至于斷送在自個兒手裡。(當然目前也沒有這方面的社會學研究,或許以後會有從而證實這個猜想)。

原因2:貧窮限制了想象;有研究證明貧窮的人更多的追求短期的快感,而對于長期的需要延後的滿足卻缺乏耐心,性是短期幸福最直接的方式,無節制的性生活,加上匮乏的避孕知識,導緻了頻繁生育。

這是一個社會學問題,你會發現貧困的非洲也是這樣子,越是貧窮的地方,一家子一窩小孩,當zain回答法官問為什麼控告父母時說:“因為他們生了我。”的時候,你會感覺道理很對,但是明顯很無力,因為這是社會學通病,無解。

後來zain的不到12歲的妹妹被父母賣給黑心房東,最後難産死去,這種悲慘的命運就跟瘟疫一樣,籠罩在zain的一家。


二、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

故事有兩個對比,一個是zain的不負責任的父母,一個是拉希爾這麼堅強的母親,他們同樣遭遇不幸,同樣是生活苟且,卻有着截然不同的處事哲學,難道導演是想借此贊美拉希爾的強大嗎?我們的确見識到了拉希爾的母愛和善良,善良并不分貧富,反而是最底層的善意更暖人心,我想導演确實是想表達一部分感情的。

最後拉希爾和zain的一家都沒能逃出“瘟疫”的圍獵,拉希爾的兒子被賣,落入毒窩。命運就是這樣黑暗,看不到任何希望,以至于拉希爾在監獄中看到zain的時候,徹底崩潰了。我在想導演并不隻是講一個悲傷的故事,相反,我們看到了反抗,來自于一個12歲的小男孩,反抗父母把女兒賣給房東,離家出走,厄運中依然保持應有的善意,最後為了給自己死去的妹妹報仇,拿刀殺了房東入獄,雖然還是無法改變什麼,zain12歲的世界裡想不明白為什麼,最後的答案幼稚的認為一切的根源隻是爸媽生了我,無力的控告。我想這正是導演想表達的東西,面對人類苦難,有人苟且的活着,然而總有人會起來反抗,哪怕力量薄弱,無力從根本上改變什麼,正是這樣才越顯得可貴。

導演是善意的,最後電影結束得挺理想,zain獲得了移民護照,拉希爾也見找到了自己的孩子,一切還是有希望的,正如《肖生克救贖》中的台詞“hope is good thing”.


三、何以為家?

曆史卻沒有這麼理想主義,在人類的曆史上發生太多真實的苦難比電影強太多,個人的命運在名族,甚至整個人類命運面前脆弱得不值一提,世界大戰,中國100多年屈辱的近代史,都是人類痛苦的命運經曆,電影是曆史的縮影,試圖表達深刻的人類命運話題,何以為家?

我找了很多答案,唯獨這一個答案深得我心:先有國,再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