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了解戰争嗎?

“沒有上過戰場的人,沒有資格妄談戰争”

1930年上映的一部電影,電影開頭字幕便是影史經典:本故事既非控訴,亦非忏悔,雖然很多人都在冒險,但絕對比不上這群面對死亡者,他們躲在防空洞,一出門就會被戰火摧毀。

電影《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總耗資125萬美元,屬于當時天價大制作,為完成真實戰争場面,動用了兩千多名群衆演員,其中扮演德軍士兵的演員,絕大多數都是參加過一戰慘烈戰役的老兵,每個士兵的軍裝與槍械,乃至戰術動作,全是完全真實的還原。

雖是黑白電影,卻讓人身臨其境感受戰場的殘酷、慘絕人寰,堆滿屍體的戰壕和臨時醫院随時可見,生存環境惡劣至極。影片在德國首映式遭到當時納粹主義者的攻擊和打砸,上映後在當時的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受到全面的封禁,電影主創團隊更是因此受到崇尚資本電影市場的排擠和打壓,多麼諷刺。

電影講述了德國和法國的對峙戰場上,幾個德國學生的戰争經曆,以一場課堂開場,窗外是從軍的隊列和民衆的夾道歡迎,課堂上老師在鼓吹學生參軍去保家衛國,德國青年保羅和夥伴一行20多人投身戰場,诙諧的應急作戰訓練,正好映照了後面戰場上的無情和悲慘。

頭頂上的全天不間斷的戰地空襲,有些學生因此心态崩潰跑出戰壕被炸死;他們還要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吃飽,戰争摧殘後備不足,士兵均是食不果腹,在空襲間隙,被派上場去拼殺,主角保羅為了保命第一次用匕首刺殺敵軍一人,卻本能的喊出軍醫來搶救傷員,對方死亡後他跪在身旁請求原諒并承諾看望對方家人。

經受血肉橫飛的戰争洗禮,一行人所剩無幾,身邊的戰友一個個離去,要麼被敵方炮彈擊中,要麼受傷後在醫院曆經磨難而死,他們不禁自問,戰争是為了什麼?保羅和老兵讨論這個問題時,問道難道是德國的山脈和法國的平原要争鬥?兩國的士兵,哪一個不是青年才俊,家庭支柱,如果不是戰争,他們應該也可成為朋友,現在卻二話不說要奪取對方生命,那皚皚白骨就像無聲的抗議。

受傷休假的保羅,回到家鄉,因為戰争城鎮蕭條,課堂上老師依舊在鼓動新一批的學生志願軍,保羅按捺不住怒斥老師。戰場上成千上萬的人的死去,度日如年,每個人被變成工具,何來的榮耀,老師沒有親眼目睹戰場的殘酷,所以才能輕而易舉的鼓吹年輕人為國捐軀去送死,還要打着祖國需要你的口号。更讓他難以接受的,自己的父輩們,和老師一樣的認知,躲在戰場的遠方,無情消費着士兵的愛國熱情和利益博弈,他表示拒絕同流合污後,就會換來對他的懦弱和膽小的嘲笑,冷酷無情更甚于戰場。

片尾,在德國到處宣揚“西線無戰事”的對峙戰局中,戰場上的保羅看到了戰壕前面不遠處的蝴蝶,五彩斑斓,象征着“和平”的蝴蝶,在他伸手想要觸摸的時候,對面狙擊手的槍聲響起。和平,是多麼的美麗和難以觸摸!人們雖然一次次的付出了萬千生命代價,卻依然換不來長久和平。

最終,無情的現實也印證了這一點,這部電影上映短短9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把人類文明被推向崩潰邊緣。